名画进校园
在深圳市教育局统一部署下,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积极促进“四个一百”进校园系列活动,开展观看百部经典电影、传唱百首经典歌曲、观摩百幅经典名画、阅读百篇经典名著等各类艺术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我校于2023年6月20日承办此系列活动中的“百幅名画进校园”活动,进行为期两周的展览。
依托此活动,高峰学校开展了“名画的前世今生——《清明上河图》“大单元课程教学活动,采取沉浸式导览和研究的形式,带领孩子从时代背景、趣味人物、风格建筑的角度有序递进,深入走近传世名画。
莅临嘉宾
本次活动邀请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华年教授、龙华区美术教研员贺剑辉、高峰学校刁健辉副校长、片区负责人李维、刘慧、任冬丽到场指导。
名画的前世今生——《清明上河图》大单元课程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传世名画?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仍要欣赏传世名画?以职业转变代入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从场景、人物、建筑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综合分析为教学重点。基于小学五年级学情,通过对画面的赏析,理解画面中传达的生活、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时代信息,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大单元课程整体从学科性、技能性、观赏度、理解性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节课“纵览篇”为第二节课“人物篇”做铺垫,第二节“人物篇”为第三节课“建筑篇”做铺垫,第三节课融合一二节课的学科知识与艺术表现能力,回溯三节课知识,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学习古画的意义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纵览篇
课前: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结合课程活动设计了课前导学单。学生们通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等基本信息,从构图方式、画面内容、欣赏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解密,寻找《清明上河图》能够成为传世名画的原因,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学会如何赏析古画,探究欣赏名画背后的意义。
学生通过了解画中“虹桥危机”事件,体会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进而理解表面繁华盛世的汴京,实则危机重重、败象已现。在课程结尾下达任务指令,学生通过课间十分钟寻找落水人物解锁第二节课的课前任务。
人物篇
第二节课《人物篇》巧设画中人物丢失记忆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记忆”的系列活动,欣赏、分析、探索画中人物的职业与特点,了解北宋的经济与社会人文背景,理解职业的变迁受社会经济、环境、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整个课程选择了很多连续的情景,例如第一节课虹桥事故,造成第二节课落水人物失忆,需要找回记忆,到第三节课人物闯关做建筑师。
建筑篇
《清明上河图》建筑篇课程设计以”找桥“为背景,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桥的造型分析虹桥的建筑特点,了解虹桥建筑师的来历,进而从建筑师的角度分析建筑要素。根据建筑要素分析图中建筑,理解传统建筑的特点。
再次出现上一节课的人物引出职业转变的诉求,通过了解身边现代建筑的特点,请学生们根据自己三节所学为画中人融合传统与现代建筑要素设计新房子。
将建筑和人物粘贴到“汴河新街景”展板上的合适位置,学生可以直观看到自己的所学所获,在课堂最后回答“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仍要学习传世名画?”,引出“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的道理”,正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传承。
学生们的福利
大学教授的小学美术课
华 年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华年教授给五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一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通过观察和分析画面中的人物、景物等教学生们质疑,要学会观察并进行独立的思考。
未来可期
刁副校长总结发言
此次大单元展示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校际之间的教研合作,发挥片区学校教研的整体优势,为各学校、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活动平台,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为大家探索大单元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希望未来会有更多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新课标颁布的大背景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
峰
筹划|中共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
总支部委员会
策划|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体艺处
审核|深圳市龙华区高峰学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