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世名画中解读中国茶

在5月18日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海茗约鲍丽丽团队在金刚博物馆,举办了《中国茶·活画展》特别活动,这不禁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这副《宫乐图》中的茶酒论。

《宫乐图》台北博物馆藏

唐代名画记_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解析名画作品

《宫乐图》是台北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唐代绘画精品。这幅画上虽没有作者的名款,但推测应该出自受张萱、周舫风格影响的宫廷画家。也有人推测,这幅画原本可能是宫中使用的装饰屏风,后来被收藏者装裱成了挂轴。这幅画画的什么呢?在画面中一群宫中贵妇围着桌案在宴饮,画中有4个人分别弹奏着琵琶、古筝、笙、筚篥等乐器在助兴,另外的一些贵妇一个个高挽发髻,衣着华丽,姿态雍容,环案而坐,两个侍女则是站立长案边,在一旁侍候,好不热闹。

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名画记_唐代解析名画作品

我们可以着重看一下画面左下角坐着的贵妇手上捧的碗,它的形制和在江苏连云港出土的越窑青瓷壁形足茶碗非常的类似。

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解析名画作品_唐代名画记

唐代解析名画作品_唐代名画记_唐代名画解析

唐越窑青瓷壁型足茶碗及底部连云港市博物馆藏

这种敞口、玉璧足的浅碗是唐代中晚期流行的茶碗形制。陆羽《茶经》在第四章“茶之器”中“碗,越州上”。他认为越州窑的茶碗是第一等的,因为他觉得越窑釉色青“类玉类冰,茶色绿”,说越窑的釉色发青,像玉又像冰,衬得茶的颜色发绿。在这幅宫乐图中,贵妇手中的碗正是这种越窑瓷碗,而方桌右边的一个贵妇正在拿着长柄的勺子,把饮品分在碗里。

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解析名画作品_唐代名画记

所以,这幅《宫乐图》向来被当做唐朝饮茶的绘画来欣赏和研究的,我们从她们身上穿的服饰、发髻、甚至横持琵琶并手拿拨子的演奏方式上来看,都符合晚唐的风格。在晚唐,随着陆羽写就《茶经》并在文人中间推广开来,饮茶可以说已经蔚然成风了。

尽管如此,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妇人的动作和形态,甚至表情,说他们一定是在饮茶,不够有说服力。我们再仔细看看刚才我让大家留意的左下角那位捧着碗喝的贵妇,她的神态像已经微微醉了,她旁边的侍女怕她醉倒用手来扶她。而我们顺着来看她身边坐着的女性在做什么?她右手拿着什么东西正要往碗里放,毋庸置疑她是在行酒令。

唐代解析名画作品_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名画记

这样来看的话,这一桌的贵妇怎么看怎么不像是在喝茶。台北故宫的研究人员针对这幅画也有些莫能两可,说是有人喝茶有人喝酒有人奏乐。其实初期人们喝茶,尤其在陆羽《茶经》还未完全普及的时代,人们饮茶并不像我们今天茶具是茶具,酒具是酒具,器具是可以混用的。

所以,宫乐图中这些贵妇们到底是在喝茶还是再饮酒,亦或者谁在喝茶谁在喝酒,恐怕对1000多年之后的我们来说已经无从可考,只能画中人自己知道了。

唐朝有个诗人叫施肩吾,有这样一句诗却流传很广。“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在唐朝,喝茶饮酒各有拥趸,比如我们知道的李白无酒不成诗。而同为唐代著名诗人的白居易爱酒也爱茶,同时为茶和酒留下了千古名篇。

茶和酒相比我自然是更爱茶,但无论是茶还是酒,都应当适量而取。热爱生活的同时懂得节制也是一种美德,重点不在于你喝了多少酒,品过多贵的茶,而在于从中得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

鲍丽丽团队《中国茶·活画展》欣赏

唐代解析名画作品_唐代名画记_唐代名画解析

唐代解析名画作品_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名画记

唐代解析名画作品_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名画记

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名画记_唐代解析名画作品

唐代名画记_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解析名画作品

唐代名画解析_唐代名画记_唐代解析名画作品


3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