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有乌镇 安徽有乌江
如果有幸有一幅画面
能够触及你内心柔软的角落
亦或隐秘的激情
请你静下心来
隔着时光的尘埃
慢慢的浸润和体味艺术传递给你的
超越世俗之外的颤栗和感动
1、蒙娜丽莎达芬奇 意大利 1503年-1506年 布面油画77cm×53cm 巴黎卢浮宫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达·芬奇( da Vinci 1452-1519),全名为莱昂纳多·达·芬奇,是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齐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达芬奇是一位天才,人类智慧的象征。他取得最大的成就是绘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
2、吹笛少年马奈 油画 法国 1866年 160×98厘米 巴黎奥赛博物馆
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
爱德华·马奈( Manet 1832-1883年),擅画巴黎生活。马奈是地道的巴黎人,出身于上流社会。父亲是法官,希望马奈也能成为律师或官员,但他执意学画。他的作品取材于巴黎的生活,主要是画那些在阳台上、公园里、赛马场、游船上的人们。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肖像画家。在印象派初期,他表现了一个画派领袖的才干,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代表作品有《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吹短笛的男孩》等。
3、仕女乔凡娜别尼吉郎达约 木板油画 1488年 96×50厘米
这幅仕女图,是吉郎达约30岁时的作品,他将一位少女描绘得如此漂亮和典雅高贵,宛如一尊玉琢金塑的雕像,在艺术史上可算是绝无仅有的杰作。
多梅尼哥·吉郎达约( , 1449—1494年)又译基尔兰达约,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与同时代的伟大画家波提切利相比,他的作品风格传统、坚实而平淡。他是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精明的生意人,加入了佛罗伦萨最权威的研讨会之一。他还与自己的两个弟弟(贝尼代托 1458-1497)和(戴维 1452年至1525年)合作开展生意。吉郎达约最大的成就是在佛罗伦萨(1486-1490)所绘的大型壁画《站立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翰》。吉郎达约的绘画技巧非常高超,善用复杂的场景布局和组成的概念,在文艺复兴时代揭示了宗教中庄严肃穆的内涵。他曾在比萨、圣吉米纳诺、罗马、佛罗伦萨和西斯廷教堂等地进行壁画创作,他在工作室制作了大量的祭坛画。他也画肖像画,最有名的一幅肖像作品是《老人和他的孙子》。
4、堪比缪斯的苏珊莫尔斯 美国 1837年 布面油画 187.3×146.4cm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怎么也没想到,电报和电报密码发明者莫尔斯也是个画家,这幅画《Susan Morse The Muse》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画中的模特苏珊,是莫尔斯的大女儿,一个18岁的女孩。她坐在沙发上,腿上放着一本素描本, 手拿铅笔, 目视前方,抬头沉思,被描绘成传统上缪斯的样子。画这幅画时,正是莫尔斯电报发明的关键时期, 此画将是他作为艺术家生涯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告别。此后,由于经济上的拮据, 他不得不放弃了绘画, 将全部精力和财力从事科学和发明。
作者:塞缪尔·莫尔斯( Morse,1791-1872),是一名享有盛誉的美国画家和电报之父。1791年4月27日,莫尔斯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顿。1810年,莫尔斯毕业于耶鲁大学。1819年,莫尔斯在新罕布什尔州结婚,妻子在第四个孩子出生后不久的1825年去世。莫尔斯最初的职业是画家,曾任美国国家设计学院院长。1832年由于在一次航海中受到同船乘客杰克逊电学博士的影响,开始热衷于电磁感应的实验,他决定制造一台电报机。1837年,他发布了他的第一项发明,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后人称它为“莫尔斯电码”,电报就是用它来传递信号的。1837年9月4日,莫尔斯制造出了第一台电报机。之后,莫尔斯计划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两个城市之间,架设一条线路,美国国会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终于通过了拨款,1844年3月电报线路终于建成。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用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电报报文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5、蓬巴杜夫人1756年 布歇 法国 201cm×157cm 布面油画 慕尼黑老绘画馆藏
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她是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而且是才女,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接着成为国王的私人秘书。路易十五封她为蓬帕杜尔侯爵夫人。布歇进入路易十五宫廷之后,被指定为蓬帕杜尔夫人的绘画教师,这是布歇为蓬帕杜尔夫人所作的肖像画中堪称最佳的一幅。布歇在画中充分表现了这位显赫一时的夫人形象,珠光宝气,雍容华贵,高傲而又目空一切,又集聪明美丽于一身,活灵活现于画布上,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布歇(Buxie,F·,1703—1770)罗可可绘画的代表者,十八世纪法国深得当时统治者赏识的画家,32岁就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以后又荣获法国皇帝路易十五首席画师的称号。晚年升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布歇的这种社会地位和他所处的上层社会,决定了他的艺术主要是迎合当时上流社会的需要。《浴后的狄安娜》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它假借罗马神话中狩猎女神狄安娜的名义,描绘了上层社会所喜欢的裸女。
6、托尔斯泰肖像列宾 俄国 1887年 布面油画俄罗斯特列恰柯夫美术博物馆藏
托尔斯泰与列宾的往来,持续时间最长,大约30年之久。列宾对托尔斯泰生前形象的塑造也最多,他画了70多件写生作品,包括油画、水彩、素描和雕塑。现在保存在特列恰可夫画廊的《托尔斯泰肖像》(1887),是托尔斯泰所有肖像画中最为出色的一幅。画中的托尔斯泰处在读书间隙的瞬间,似乎书中的内容引起他注目深思,作家的睿智目光避过观众而直视着遥遥的远方,表现了集中思维的神态。在构图与用色上,十分简练、朴素。列宾从作家的脸上,看到了一个强壮而高尚的男子汉,同时又是带着贵族风度的一位伯爵,他那文雅的姿态,高傲而锐利的眼光,一切都使人赞佩。充满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念。画家十分重视对托尔斯泰的复杂深刻的心理描绘,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在他的姿态、手势和目光神情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高加索的俘虏》《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7、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1665年 油画 44.5×39厘米现藏于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这幅画是荷兰伟大画家维米尔1665年作。画作以少女戴着的珍珠耳环作为视角的焦点,以黑暗为背景,衬托少女侧身回眸的情貌。此画面世三百多年来,世人都为之惊叹不已:那柔和的衣服线条、耳环明暗变化,尤其是女子侧身回首、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回眸,唯《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与之媲美。
约翰内斯·维米尔( ,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维米尔留传下来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其中多数都是绘画精品。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
8、蓝衣少年庚斯博罗 英国 1770年 帆布油画 122×178cm 现存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
蓝衣少年,英国肖像画家庚斯博罗1770创作。此画举世闻名,描绘了一个衣饰华丽的贵族少年形象。这一模特儿原型并非贵族,而是庚斯博罗找来一个工场主的儿子,让他穿上蓝色华服,扮成王子模样而画成的。画家用奔放的笔触,轻灵流畅地把少年那种倜傥风度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发挥了宝石蓝的光色作用。
托马斯·庚斯博罗( ,1727-1788年),英国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庚斯博罗于1727年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一个羊毛商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静物画家,因此他早期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后又在法国画家格霍夫洛特那里做助手并与海曼共事过一段时间。1768年他被选为皇家艺术学院院士。他的作品强调光和奔放的笔触,加之精致的色彩,使他成为皇家宠爱的画家。他擅长运用色淡而经常闪烁的色彩和松散的笔触在他的作品中营造出一种自发性和新鲜感。他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男孩》、《西登斯夫人》、与《晨间漫步:威廉·哈利特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
9、蓝裙子史蒂文斯 比利时 布板油画 1867年 30.7×26 cm 美国克拉克艺术馆藏
《蓝裙子》又名《公爵夫人》,最早在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以一位身穿豪华蓝色裙子的已婚贵族女子为主角。她可能刚刚从某个聚会的场所回来,身上的黑色披风还没有退去,金色华贵的手套也只脱掉一只。她脚边散落着打开的信封,手上攥着那封信,脸扭到右边的墙上,那里挂着一幅女子的肖像画。那是过去的她还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朋友,抑或是一段无法泯灭的时光,不得而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幅画中画家还融合了东方文化元素,公爵夫人背后有着日本的屏风,圆桌上铺着秀有两只鸳鸯的中国式桌布。细细品味这幅画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隐藏事实。公爵夫人将一只脚搭在了小凳子上,从裙边露了出来——她或许是想挣脱这层华贵的束缚,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
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 )是19世纪后期比利时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史蒂文斯主要活跃于巴黎,起初受科罗优雅画风影响,34岁以后他全力描绘在高雅的房间里鉴赏绘画或东方艺术品的优雅女性。他响应波德莱尔面向现实题材的号召,盛赞马奈、布丹的作品,这还影响了惠斯勒和萨金特等画家。57岁以后他在海边静养,专门描绘海景。
10、阿拉伯姑娘朗代尔 加拿大 1890年 162cm*101.5cm 油画 私人藏
画家描绘的是一位贫穷而朴素的少女。生活的艰辛并未磨掉她的灵气与生活的勇气。她没有穿鞋的脚,似乎在体会土地的结实,深绿色的衣衫没有给她增添光彩,但棕色皮肤却衬托出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倚在墙上,望着远方,面容忧郁,却掩盖不住青春的活力。画家赋予这个阿拉伯少女以一种静穆之美,让人每望一眼便会有一次震撼。
林散之书画艺术广场
扫描二维码更精彩
説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