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一画一课 第27期30幅世界名画赏析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画作介绍:
《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é le )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画面展示的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运用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明暗对比,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歌颂了以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参加主体的七月革命,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画面的主体为一个戴着弗里吉亚无边便帽( cap)的年轻女性,她的右手高高举起,手中握着的是一面红色、白色、蓝色三色相间的三色旗。她即是克拉拉·莱辛,又象征着自由女神,穿着一件黄色的连衣裙,腰部系着一条腰带,连衣裙滑到了乳房的下边,袒露出双乳。在她的左手里拿着的是一把带刺刀步兵枪(1816式)。两名巴黎街头顽童自发的参加了战斗:左边的顽童手中紧握着圆石,戴着一顶轻便的步兵帽;年轻女性右边的顽童戴着一顶法国学生常戴的黑色天鹅绒贝雷帽,在他的肩膀上挂着一个大尺寸的弹药盒,他的右脚向前,一只手举在空中挥舞着骑兵手枪,急速向前奔跑,表现了为了自由全民参战的的情景,他象征少年英雄阿莱尔。
左翼人物中最左侧的战士戴着一顶配有白色勋章和红色自由丝带的贝雷帽,手中握着一把步兵配剑(1816式)或者火石打火机,他穿着工厂工人的工作裙和水手裤,腰间用一条绍莱()手帕固定着手枪。在他的傍边是一位戴着大礼帽的资产阶级或者时尚的都市人,他穿着宽松的裤子和工匠的红色法兰绒带,手中握着一把双管猎枪。
创作背景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该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是纪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义。《自由引导人民》一个死尸的局部画面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增强皇权,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并宣布解散议会。1830年7月26日,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
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构图
《自由引导人民》自由女神的局部画面(4)《自由引导人民》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全画采取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自由女神的人群的头部的横竖黄金分割线的位置,场面宏伟,构图组织井然有序。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以一个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为主体,德拉克洛瓦的浪漫气质造就了这样一位袒胸露怀的女子形象,招呼着后方的人民,将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她的右方是一个持着双枪的少年,急速向前奔跑,表现了为了自由全民参战的的情景,他象征少年英雄阿莱尔。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她的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人群上方则是阴霾的天空。画家将他本人也画到作品里面,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手中紧握长枪,大声疾呼,号召人民以伟大的过去为榜样,起来进行斗争,进行革命。
色彩
德拉克洛瓦在创作该幅油画时,用法兰西共和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作为这幅画的主色,画面中描绘的自由女神高举三色旗,左手拿枪,赤着脚,正领导着人民迎风前进,明确的主题表现出女性坚强、 勇敢的一面。在弥漫着浓浓硝烟的背景中,低纯度的人物刻画突出了两面中心的女神形象,红色的旗帜更是显得格外醒目,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热情奔放,给人十足的力量感。
主题
该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如火如荼的革命场景,包括其中有原型的历史人物开象以及作者自身的参与,都表现了这幅画高度的现实意义。但这幅画被称作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则是因为这幅画中的场景是颇为集中的浪漫主义场景,其中的自由女神更是具备“半人半神气质的一个理想化人物”。她长着古希腊难塑般的轮廓,露上身,穿着朴索古典的衣着,走在革命队伍的前面,右手高举:三色旗。脸朝向人群,似在号召着人们革命到底。这样就能获得自由。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朴素,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寄托了国家的革命感情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现代社会最核心的政治主题:自由与民主。
其他代表作品: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画中所描绘的是1204的4月12日,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所施的残暴罪行。画面上充满着各种暴行:到处是殴打、虐杀、掠夺和迫害;到处是老人的哀愁,孩子的哭叫,妇女的惨死;城市被烧毁,美丽的土地上乌云密布,硝烟弥漫。画面中心那不可一世的入侵者耀武扬威。战争的灾难笼罩着这个世界古都,悲苦的命运正在攫取人们的心灵。画中作为胜利者的佛兰德尔伯爵和丹德洛太守以及他们的随从们,虽然显出不可一世的神气,但也显示出疲倦、迟疑和忧虑的样子。悲剧性题材、富于戏剧性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动乱的环境,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壮的气氛。
《希奥岛的屠杀》
《希奥岛的屠杀》德拉克罗瓦在这里描绘了1822年土耳其侵略军在希奥岛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希腊平民的情景。这一暴行激怒了整个欧洲。《希奥岛的屠杀》,表明画家对希腊人民的声援与同情。在这幅画上,画家把全部精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把复杂动荡的场面及挣扎惊恐的场景,处理成前景与远景两个层次,来表现这幕悲剧。显示出德拉克罗瓦对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人道与正义问题,是十分关注的。在此画中,画家用浪漫主义惯用的象征手法,着重表现残暴的土耳其侵略者强加给希腊人民的惨无人道的灾难,它以前所未有的奔放不羁的艺术手法和鲜明强烈的色彩描绘土耳其制造的种种惨不忍睹的场面,像这样尖锐的现实题材,如此热情豪放的笔触和鲜明强烈的色彩效果,在当时的古典主义者的老眼光看来,简直是对绘画的致命打击,无怪乎连一度支持过他的格罗,看后也惊呼“这不是希奥岛的屠杀”,而是“绘画的屠杀”!历史证明,这是冲破古典主义的束缚,在解放人们艺术思想方面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希奥岛的屠杀》从此扬名。
《唐璜遇海难》
《红鞋子油画素材》
《劫营》
《两个骑马决斗的骑士》
《墓地油画》
《人物习作》
《狮子捕食油画》
《手的习作》
《狩猎成果》
《在马厩中打斗的阿拉伯马》
《坐在墓园的少女》
《坐在沙发上的裸体女人》
《钢琴家肖邦肖像油画》
《两个女人》(水彩画)
画家介绍: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1798—1863),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P.P.鲁本斯和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
欧仁·德拉克罗瓦 画像
外文名
Eugène
主要成就
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自由引导人民》等
国 籍
法国
逝世日期
公元1863年8月13日
出生地
阿尔代什省
职 业
画家
毕业院校
美术学院
中文名
欧仁·德拉克罗瓦
出生日期
公元1798年4月26日
人物简介: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画家,179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他的画作对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
1815年进入葛兰(大卫弟子)画室开始学画。此时,他经常到卢佛尔宫,临摹鲁本斯、委罗奈塞等的作品,同时又受到同窗席里柯的影响,努力于现实的描写。1822年他发表了最初的浪漫主义作品《但丁与维吉尔》,以强烈的律动感和浪漫式的激情,向大卫风的陈腐传统主义展开了全面的挑战。继而在1824年发表了反映希腊独立战争的《希阿岛的屠杀》,当即遭到保守势力所谓“绘画的屠杀”的非难,然而从此也确立了他作为浪漫派旗手的地位。据说展览会前,他被即将同时展出的康斯太勃的风景画明亮的色调所打动,重画了自己作品的背景,因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印象。翌年到伦敦,交识了威尔基、波宁顿等画家,由于受到英国绘画的影响,他的作品愈益明亮和富于激情。《萨达那帕拉之死》、《自由引导人民》即为此时期所作。1832年,他以随员身份,随驻苏丹大使到摩洛哥旅行,受到东方风俗的感染,后期画了《阿尔及尔妇女》等。他在色彩上有意识地应用补色对比,恢复了18世纪辉煌色彩的笔致,同时又打开了通向新的印象派的道路。德拉克洛瓦卒于巴黎,留有艺术论、日记等。
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据说印象派画家从他的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运用上得益不少。他初期的作品“希阿岛的屠杀”曾被古典主义画家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惊呼为是:色彩的屠杀!。他曾经为波兰音乐家肖邦画了著名的画像。他访问过阿尔及利亚和非洲,创作了大量异国风情的作品,甚至潜入伊斯兰教徒的後室画出“阿尔及利亚女人”。
德拉克罗瓦于1863年8月13日在巴黎去世,埋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留下一部记有对色彩学深入研究的德拉克罗瓦日记。德拉克罗瓦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卢浮宫专为保存他的作品辟出好几间展室。
人物生平:
1798年4月26日生于沙朗通-圣莫里斯,1863年8月13日卒于巴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在 P.盖兰画室学习,崇尚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并且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和P.P.鲁本斯、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
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善于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变成艺术形象,其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以及在描绘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成名作《但丁的小舟》(又名《但丁与维吉尔》)在1822年沙龙展出后,立即轰动巴黎艺术界。这幅取材于但丁《神曲》表现善与恶矛盾的作品,以其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剧性的力量、对人类灾难的真实描绘和大胆的构图,使他成为浪漫主义的中心人物 。
1821~1828年希腊人民举行的争取民族独立起义遭到镇压,他以极大的同情创作了《希阿岛的屠杀》和《迈索隆其翁废墟上的希腊》,表现了希腊人所受灾难和不屈以及土耳其人的残暴。这两幅使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斗争进一步尖锐化的作品,虽遭到学院派的非难,却受到进步人士的爱戴,并使德拉克洛瓦一跃而成为当时的第一流画家。
1825年德拉克洛瓦访问英国,英国绘画的鲜明色彩,使他对法国学院派线条的艰涩和色彩的贫瘠更为不满,在其后的作品中他着意强调光和色的微妙关系,取材于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等文学作品的一批画作,均以缤纷的色彩、宏大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深刻的心理刻画,被后人称之为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
1830年完成的《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是一首歌颂人民争取自由和权利的颂歌,画面上描绘了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形象,绘制手法上把比喻和现实结合起来,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主题明确,光色融合强烈,感情奔放,是其最具特色的代表作。
1832 年以后, 由于对当局的不满,他开始回避现实 ,1832年他去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旅行,此后许多作品表现出唯美主义的倾向。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历史画上,《塔耶堡之战》、《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等都以悲壮的气氛、戏剧性的情节和热情洋溢的人物造型,而有别于古典主义的历史画。他的大量肖像画,都能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精神面貌。1847年前后他绘制的波旁宫众议院壁画、卢森堡图书馆壁画和卢浮宫阿波罗天顶画等,虽有丰富的想象力,但由于脱离生活,形象塑造显得异常贫乏和空虚。逝世之后,人们在他的画室找到各种作品9000多件,其中油画853件,水彩和素描近8000件。
后世影响:
塞尚曾经说:“你可以在德拉克洛瓦身上看到我们所有人的源头。” 波德莱尔将他称之为“现代派的领袖”。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派都曾受到德拉克洛瓦的启发,他影响过的艺术家包括但不限于:塞尚、莫奈、高更、雷诺阿、梵·高、马蒂斯、苏丁、德·库宁、马琳·杜马斯、弗兰肯萨勒、卡拉·沃克……著名的画廊主彼得·纳吉(Peter Nagy)也于最近写道:“二十世纪的绘画都应归功于德拉克洛瓦。二十一世纪的也是。”从这一点上来看,德拉克洛瓦确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浪漫主义者。
德拉克洛瓦素描手稿: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30幅世界名画赏析
(点击以上 观看视频)
今日课程作业:
1.学习今日课程内容。
2.学习完后,自查当天课程推介画家,画作资料,并映射该画家其他著名作品,生平故事,趣闻轶事,时代之文化,艺术特点。
3.结合所学,所查资料,书写个人体会(字数不限)拍照发田老师。
武汉歆懿美术院简介:
武汉歆懿美术院于2016年8月,由高校美术教师、青年艺术家田筱源副教授在武汉当代卡梅尔小镇组建成立。歆懿美术是一所以美术教育为主体、美术创作为依托的微型民间美术院。现有各年龄段、长期在籍学员六十余名,目前开设有幼儿造型启蒙、儿童创意画、大师课、木刻与胶版画、书法、中国画、素描、色彩、油画、水彩画、艺术写生等系列课程。
成立三年以来,先后已成功培养美术爱好者通过学习,获得中学美术教师资格证,并成功转专业考取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美国科尔盖特大学、伦敦艺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本科录取,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专业课高分通过。连续三年武汉市初三应届毕业生美术特长生加分资格合格,学员在《书法报》发表绘画作品,2018年初首届画展时设计并印制了精美的画册及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歆懿美术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理为依据,不主张美术考级和各类仅以盈利为目的、无学术性的美术竞赛活动来博取虚名。尤为重视扎实的美术基础教学及美育素养,落实每节课程,尊重学员个体的同时发掘其独特天性的教学理念。
画院现有150平的教学场地及美术专业藏书2万余册,教室内有专业书画展示环境、各类画具、静物教具等教学设备。创建人始终重视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发不同阶段课程的同时思考教育改革。即将着手筹备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美术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现已开发建设了时长600分钟的网络通识教育《美术鉴赏》课程。另外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坚持小班授课,同时培养教学团队,融入助教协助授课的教学方式。
歆懿美术开办以来重视日常教学的同时,注重创建3大课程品牌意识,以促进和保证高质量的美术教育质量。分别是以“静待花开”为品牌的歆懿美术双年展,促进相互间的作品交流与反思;以“师法自然”为主题的歆懿美术每年暑期建筑风景写生活动,开阔美术视野与建立正确的写生观;以“歆懿讲堂”为主题的不定期美育讲座活动,普及艺术常识,提高审美水平。2018年元月在湖北美院举办的首届画展被武汉电视台及2家媒体关注报道。同年暑假首次举行的写生教学活动拍摄并发布了同名纪录片以记录学员的点滴真实学习、生活状态。另外画院坚持开放的办学思路,积极与美术学界好友互动,后期将不定期邀请名师画家好友,走进歆懿美术课堂,带给学员们更为广博的美术视野,和专业的美术知识。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基础美术人才。
(2019年7月更新)
电话:田老师
孙老师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当代卡梅尔小镇1区1栋1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