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有一则印象深刻的新闻,广东河源一位9岁的男孩和妈妈在江边散步时,发现一堆水泥硬石球。
孩子观察起了这堆石头,并兴奋地对妈妈说:“这是上次去博物馆看见的恐龙化石!”
妈妈虽然不太相信,但是也陪着孩子报告给了当地的博物馆。
后来经博物馆工作人员证实,现场挖掘出来的11枚“石球”竟然真的是66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
这件事真的值得小男孩吹嘘骄傲一辈子了!
网友们纷纷夸奖他,并自嘲“就算是我看见了也认不出来是恐龙蛋啊!”
有一个高赞的评论:“见过世面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是啊,如果孩子从没接触过自然科学,又怎会被那一堆毫不起眼的石头吸引呢?
见过世面的孩子,往往拥有比同龄人更敏锐的观察能力,更宽广的见识和格局,还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
一定有爸妈着急了,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金钱带孩子“见世面”啊……
很多硬件条件也许达不到,但我们却能用坚持和努力无限拉进它们之间的距离。比如读书,比如思考。
而世界上,那些汇聚无数璀璨文明的博物馆,更是为孩子打开了世界的一个窗口。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目的是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所以今天给大家6部世界级博物馆的纪录片,希望孩子们能了解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也能“足不出户,却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爱丁保罗夫爷爷的
博物馆奇妙夜》
豆瓣评分:9.2分
当所有的灭绝生物都复活,世界是怎样的?
孩子都拥有天然的好奇心,尤其是对神秘的大自然和远古生命。
小时候看世界未解之谜,对书中描述的世界着迷死了!
愈是着迷愈是想要探究。
比如:那些化石生前是什么样子?他们为什么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呢?
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吸引了一大票小粉丝们。
夜幕降临时,爱丁保罗夫爷爷偷偷地潜入了伦敦自然博物馆。
没想到那些灭绝的恐龙,冰河时代的野兽和巨型爬行动物等竟然相继复活了!
博物馆里即将上演一场冒险故事!
爷爷听到一声嚎叫,顺着声音发现了一只猛兽坐在博物馆楼梯上,原来是几十万年前就灭绝的巨猿,高达3米,比普通人重8倍!
走进了非洲馆,又发现一条生活在4000万年前的非洲巨蟒正准备吞下一头史前大象……
除了恐龙,还会看到更多奇特的生物,比如始祖鸟、鱼龙、巨型地懒……
纪录片会像一部精彩的科幻电影,带着孩子们去探索这些从位见过的生物曾经的生活环境和灭绝的原因,探讨地球的发展过程。
热爱恐龙和自然科学的孩子更不能错过这部纪录片哟!
《如果国宝会说话》
豆瓣评分:9.4分
充电5分钟,穿越历史5000年!
这部纪录片以“国宝背后的故事”为脉络,从中国博物馆尚存的1亿多件文物中,精挑细选了100件国宝。
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变迁史,就像是看了一部另类的历史穿越大片。
有一集介绍了《三星堆青铜人像》,这个长相怪异奇特的文物发源于遥远的商朝,孕育了中国上古三大文明之一的古蜀文明。
海报的介绍是:“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
一下子就勾起了孩子的共鸣,有没有!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处于C位的明星文物叫《击鼓说唱俑》。
虽然是处于东汉时期的文物,但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根本找不到“女朋友”的。
你看,国宝也会吐槽自己身上的悲伤故事呢……
这部良心纪录片,每集只有5分钟,语言简单生动。
但是知识点密集,用碎片化的时间就讲述了一个个国宝的“前生今世”,仿佛带孩子遨游它所处的历史。
纪录片观看链接为大家准备好啦!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并回复“博物馆”即可获得。
《博物馆的秘密》
豆瓣评分:8.7分
一个假期,走遍16个国家!
走遍16个国家,怎么做的到?
这部记录片可以!
它每一集介绍一个世界级别的博物馆。
充满了故事性和悬疑色彩。
一开始就会扔出4~5个秘密线索,通过历史溯源、追问、调查、考古等方式,一层一层揭开谜团,牢牢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根本就是一次看了就停不下来的“环球探秘”呀!
比如《埃及博物馆》这集,它问到:
“帝王谷的坟墓为什么是空的?木乃伊是怎么保养的?为什么竟然还有动物木乃伊?金字塔有什么秘密?”
40分钟的时间里,它带着领孩子们分别徜徉于16个博物馆中,边寻找答案,边探索不同世界的文化密码。
《你所不知道的
大英博物馆》
豆瓣评分:8.2分
探索几千年前,平民的生活方式!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给人一种高大上但是很冰冷的感觉。
这部日本导演拍摄的纪录片里,却角度新奇,不介绍枯燥严肃的文物,反而着重笔墨于文物背后平民的真实生活。
大英博物馆里的大量文物竟都来自于民众的收藏,和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是不是很好奇,很想一探究竟?
这一集孩子们会学到非常丰富的冷知识哦!
比如以前的古埃及市民其实并不“文明”,他们喜欢把房间里的垃圾往街道上丢,等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在垃圾堆上重建家园……
虽然古希腊现存着很多白色文物,让人误以为希腊人喜欢白色,然而古老的老百姓迷恋的却是彩色,是后人推崇白色才拿着工具把这些雕塑们都刮白了,心疼这些雕塑30秒……
这部片子非常接地气,在日本主持人幽默的解说中,不仅孩子,咱们这些活了半辈子的“中老年人”也会在一脸懵逼中get古代文明的真相。
它其实也是一部人类进化史的科普纪录片哦!
《世界美术馆纪行》
豆瓣评分:8.6分
世界名画们都在诉说什么?
除了自然科学和历史博物馆,艺术常常被忽略!这可不行!
我们现在总讲“美学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学了些画画、舞蹈、乐器……
蒋勋曾这样讲:
“当美学从18世纪的德国、从哲学系统里发展出来时,它在拉丁文的原意是感觉学,也就是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它有非常细腻的感受性。”
它承担着生活中许许多多丰盛的经历和记忆。
这部纪录片介绍了世界级别的13个美术博物馆,还有馆内知名的艺术品、名画。
除了藏品,更多的为我们展现了艺术家和作品之间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的生活、生命、爱和情感。
比如梵高著名的代表作《向日葵》,他在生前画了无数幅只为表达内心对家庭和爱情的渴望,却都被视为垃圾,终其一生没有卖出一幅……
罗丹的雕塑“接吻”,巴黎人都为之疯狂,把它视为永恒的爱情。
但其实作品本身代表的却是罗丹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满了悲剧色彩。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似乎有净化人类心灵的魔力,但是这位少女据说是画家维米尔的女儿,这幅画或许象征着贞洁,画于少女成婚前夕。
这部纪录片没有去强调作品本身的抽象意义,它更希望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人,给孩子更自我的理解和感受。
艺术何需懂?
艺术何须人人一样呢?
《殿堂内望》
豆瓣评分:7.5分
博物馆里的人们是如何工作的呢?
孩子们都是好奇宝宝,关注的点总是很奇怪,记得有一次带小侄女去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她指着一个巨大的白色雕塑问我:
“雕塑脏了怎么洗呢?”
像这些让人既头疼又诧异的问题,这部纪录片里全都有答案!
它不介绍博物馆的历史,更不解说文物和艺术品。
反而是从调查研究的视角,进入到博物馆运转的各个方面。
真实还原博物馆的全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修复工作者是如何在显微镜下一丝不苟作画的?
搬运人怎样把巨幅画像固定在高墙上?
保安是如何与可疑人物斗智斗勇的?
甚至还有馆长与管理人员因为分配财政拨款的事项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
喜欢逛博物馆的人很多,但是为它辛勤工作无限付出的人们往往不在我们的关注中,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那些可爱可敬却“隐形”的工匠大师们!
最后以这样一部讲述背后的故事的纪录片结尾,希望借着这趟博物馆之旅,送给小朋友们一个“北极星”:
它给孩子以启示,
它充实孩子的梦想和生活,
它告诉孩子世界的多元性和不易,
它小心翼翼保护着孩子们的“好奇心”,
它弥足珍贵的引领孩子勇敢坚定的走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