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
作 者
伦勃朗·马尔曼松·里因
尺 寸
363 × 437cm
类 别
布面油画
详细信息:
油画《夜巡》作于1642年,尺寸为厘米,现藏于阿姆期特丹国立美术馆。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
创作背景:
伦勃朗作于1642年的油画《夜巡》是他一生中最著名也最受争议的作品。当时,他接受了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队成员画一幅群像的订件。伦勃朗在构图上一反陈规,画面采用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既让每个人的形像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塑造了一个庄严有序的战士出征场面。巧妙的光线运用为画面增添了某种神秘感,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中心,神情逼真生动,强化了画面宏伟的巴洛克风格,作品因此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的性质。但是,此画的顾主们却对作品很不满意,因为每位射手都付了相同的钱,但画面并没有为他们安排相同的位置和清晰程度。因此他们要求修改此画,但遭到伦勃朗的拒绝。为了索回画金,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将伦勃朗告上法庭,并对他进行大肆攻击,引起轩然大波。
作品赏析:
伦勃朗最著名也最引起争议的画就是这幅《夜巡》。当时画坛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志愿军人的群像必须按照身分和军阶分配到画面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但伦勃朗一反陈规,此画的布局另辟蹊径,为志愿民兵群像的构思闯出另一条出路,超越订画人的要求,绘出活泼、富有生气的动人场面。
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队伍纷纷涌上街头,画中两位身着不同服装的人走在队伍的前列,构成了画面的中心。他们一个身穿黑军服,头戴黑礼帽,披着红披巾,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二人正在沉着镇静地商议问题,准备对整个队伍的行动作出决议。其他队员跟在他们身后,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在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在人群中还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惊慌失措的样子,是整个画面的意外插曲,其实有人认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不过整个画面除了两个队长和那个小女孩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调的中、后景中,光线明暗对比强烈,人物主次分明,画家着意留出了大量黑色的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可是到了19 世纪,由于油画失色,表面的光油呈现黑褐色,有人误认为画家描绘的是晚上的场景,因此取名《夜巡》。后经专家鉴定,画家采用的是白天的自然光线,描绘的也是白天的场景。
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它引发了17世纪荷兰的艺术赞助人的价值观与画家个人追求之间微妙的关系。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及明暗的处理,塑造出了一种紧张、神秘、动感的队伍出行氛围。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法则,而是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正如画家本人说的那样:“艺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计算有多少个头颅。”虽然他的后世生活极端艰辛,可是他为绘画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伦勃朗其他经典作品:
《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216.5 x169.5 年
布面油画 现藏: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海牙
《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描绘的是当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最负盛名的外科医生扬·杜尔普博士。曾经研究过人像学的伦勃朗,准确的捕捉到雇主杜尔普博士的微妙表情,让他十分满意。由于这幅《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肖像画的成功,使得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一举成名,并确立了其在画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油画《杜尔博士的解剖课》是伦勃朗的早期画作,画中人物为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成员。当时流行的这种群像画往往是人物的罗列,缺少艺术构思。伦勃朗却与众不同,他把这幅群像处理为既有一定的情节,又让每个人的肖像能够清晰展现,使作品更富于表现力。主要人物杜尔教授在画幅右边,他一边解剖尸体,一边认真地讲解着,其他人凝神察看和聆听着。光线的集中运用是伦勃朗艺术的重要特点,左边射来的一束光照亮了杜尔教授和尸体,衬着深暗的背景,使主要情节十分突出。其他人的头部也在光线的照射下比较明亮,突出表现了他们的肖像特征。这种人物的安排和光线的运用,在当时都是颇有新意的创造。这件作品使伦勃朗获得了普遍的声誉。
《达娜厄》伦勃朗布面油画
163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藏
达娜厄是画家最喜欢表现的希腊神话题材,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流派,画家创造的达娜厄艺术形象传达的美学观念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希腊神话中的达娜厄被父王囚禁,天神宙斯从这里经过,爱上了被囚的达娜厄。有趣的是,画家伦勃朗把偷情的宙斯画成了自己,这反映了画家对美好理想的憧景。
伦勃朗的《达娜厄》画中的达娜厄是一位成熟的荷兰妇人,达娜厄企盼着宙斯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对幸福的憧景与渴望。画中人是以伦勃朗的夫人作模特创作的,既真实又有美学意义。达娜厄的裸体,被画家描绘得温柔又饱满。伦勃朗运用了一种火一般的暖光聚于达娜厄整个形象。
伦勃朗笔下的达娜厄与别的画家不同,达娜厄形象呈现出极为鲜明的蓬勃朝气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她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了画家伦勃朗所处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
《戴金盔的男子》伦勃朗67.5 x 50.7 cm布面油画1650年 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藏
《戴金盔的男子》这件肖像画曾经被认为是伦勃朗的传世名作,红极一时。作品中的模特是伦勃朗的哥哥,金盔是伦勃朗描绘的重点,而人物被他隐在阴影之中,伦勃朗采用近乎雕塑般的厚涂技法,把金盔的质地描绘的铮铮作响,令人叹为观止。后来,虽然一群研究者对这幅画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分析。他们最后的结论是这幅画和伦勃朗毫无关系,致使人们开始淡忘它的存在。但它依然被美术馆所陈列,因为它确实一件优秀的作品。
《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伦勃朗101 x 125 cm布面油画1634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藏
《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是伦勃朗163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画中的主人公是伦勃朗深爱的妻子——沙斯姬亚。沙斯姬亚是阿姆斯特丹市最具有实力的画商范·厄伊伦比格的侄女,她有着荷兰女子特有的透明肌肤。褐色的头发,深绿色的眼睛和如花似玉的美貌。她的父亲曾经几度担任荷兰北部菲仕兰最大城的瓦登市市长,是上流社会的名媛。她那清纯、优雅的气质,更为其美貌增添了光彩。
伦勃朗初次见到沙斯姬亚,就被她迷住了,沙斯姬亚也对寄宿在叔父家的年轻画家颇具好感,每次她到叔父家,都感受得到他的温情……不久,沙斯姬亚对伦勃朗的兴趣转为爱情,于是,在俩人相遇的数月后便订婚了。这年,伦勃朗二十七岁,沙斯姬亚二十一岁。画中的沙斯姬亚身着贴身的金色长袍,头戴盛开的鲜花,伦勃朗把爱妻装扮成古罗马的花神,精心描绘了环绕着鲜花的柔光。长袍上美丽的金银刺绣、花瓣和闪闪发光的宝石……仿佛把妻子的生命永远留存在画布上,让人永远记得她的年轻美貌。
画家伦勃朗在这幅油画中将新婚妻子描绘成古代罗马女神弗洛拉,这是画家二十八岁婚后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弗洛拉也是暗示多生子女的女神。一般认为,她左手的姿势表示两人想有孩子的愿望,整幅油画洋溢着画家伦勃朗沉浸新婚幸福之中的愉快心情。
《自画像》伦勃朗
布面油画1665年 现藏于英国伦敦
伦勃朗一生创作了大约600幅油画作品,虽然随着他作品的名声日上赝品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他在肖像画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这件《自画像》作品是伦勃朗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被迁到罗桑夫拉哈特居住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画中,他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画家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石桥》伦勃朗29.5 x 42.5 cm布面油画
1638年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画面近2/3处于灰暗之中,远处的塔和风景极为模糊,渔人们焦急地划船往家赶,这似乎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在这沉重的画面中,只有中间农舍边的大树还处于阳光的照耀之下,它给了晚归的人们以温暖的希望。这幅画是伦勃朗晚年穷困潦倒时期的作品,画面的景物也许正是他压抑心境的写照,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到伦勃朗娴熟的技法和他对景物准确细腻的把握。
伦勃朗·凡·赖恩(1606~1669)为荷兰17世纪著名画家。早年曾在莱顿大学学习,后转学绘画,20岁左右成为独立画家。1632年迁居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画家之一。他擅长肖像、风俗、风景、历史、宗教画等,他的绘画继承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手法,主要利用光线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在技法上强调绘画形式语言本身的美感,注重肌理表现,还自创厚涂法和用笔杆颜料营造肌理的技法。
《犹太新娘》伦勃朗121.5 x 166.5 cm布面油画
1665-1669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藏
后世的荷兰伟大画家梵高曾面对伦勃朗的画《犹太新娘》时说:“你知道吗,我只要啃着硬面包在这幅画的前面坐上两个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这就是伟大的艺术不朽的魅力。
这幅《犹太新娘》的意义和力量旨是表现一种人皆有之的感情:“爱情”!简洁清新的三角构图,完美展示出崇高和深厚的爱情。男主角放在女主角胸前的手,和女主角具深浓情意的手,交于画面中心,也正是作品寓意的核心。伦勃朗在《犹太新娘》画面中用重彩浓笔渲染出美好、亲切、几近虔诚的气氛。两人的手在华服的重彩烘托下,显得真实而质地细腻。手的姿态也充分表现出爱情的语言。男人的左手温柔地按在女子肩头,女子右手轻置于腹部,左手则搭上男子的右手,同时感受生命与爱情的震颤。
伦勃朗在画中运用两种色调:男子衣服的金黄色以及女子华美的朱红色裙子、橘红色上衣,人物的服装奢华耀眼,让人感受到喜庆的愉悦。这对新人脸上漾着含蓄的幸福笑容,虽然没有深情相望,却掩盖不了透过指间传达的炽烈爱意。整个画面顔料涂得很厚,主要部分是伦勃朗直接用色刀刮抹而成。新娘鲜艳的红裙子上点缀若金色的亮光,与她项上的黄金饰物彼此呼应。那明亮的黄色在红裙的衬托下发出点汁状的亮点。光线似乎不是从外部投射过来,而是直接来自人物身体的内部。伦勃朗的厚涂法极大地增加了顔色的表现力。
《沐浴的拔士巴》伦勃朗 cm
1654年 布面油画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沐浴的拔士巴》据《圣经》传说:以色列王大卫在阳台上散步,看见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正在沐浴,她是部将乌里亚之妻贝特莎伯,便立刻差人送去一封亲笔求爱信。为了达到占有他人妻子的目的,大卫设计让部将乌里亚去前线与强敌作战,乌里亚必战死疆场无疑。上帝为惩罚大卫罪孽,使他们的头生儿子死去,后生第二子为所罗门,极其精明能干,终继大卫王位,成为以色列王。刚出浴的贝特莎伯正手执大卫的来信,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地。尽管《圣经》上说贝特莎伯是一位绝代佳人,可是画家却丝毫没有把她画成理想的美女,实际上画家所描绘的纯粹是一位普通荷兰女子出浴图,仍旧是他的女仆亨德里契娅(后来成为伦勃朗的妻子) 。他以真实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充满人性的平凡女子的裸体形象,精心地刻画了她略带忧愁的面容和无可奈何的神情,此刻正处于良心和痴情难分难解的矛盾之中。伦勃朗用真挚的情感塑造有血有肉的人体,伦勃朗把生活中看到的本来面貌再现出来,使人感到真诚亲切。美就在真实之中。
伦勃朗运用他熟练的技巧,在此画中细致入微地刻划了贝特莎伯闲静善良的女性气质。这幅画依然运用暗部的平涂法与亮部的厚涂法相结合的手法,使贝特莎伯的裸体富有肉体的质感与魅力。伦勃朗摒弃了昔日所有的浮华回归到真实、恬淡之中,同时他用同样深含爱意的心对待着这一时期其他的作品。
《亚伯拉罕的牺牲》布面油画 1635年 藏于圣匹兹堡修道院
《亚伯拉罕献祭》这件作品英文名称The of 。取材于圣经《旧约》中的故事。圣经中上帝耶和华要求亚伯拉罕将爱子艾撒克作为牺牲献给耶和华。笃信上帝的亚伯拉罕甘愿忍受这一残酷的天命,带着孩子和祭具到摩利亚山上去行祭。孩子不知自己就是祭品,问父亲祭祀为何不带祭品。父子俩到了山上,亚伯拉罕作好一切准备,正欲将儿子放上祭坛动刀砍杀时,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天使飞来,拉住亚伯拉罕的手,不准他杀子,告诉他这是上帝试探他是否虔诚。作品《亚伯拉罕献祭》描绘的是亚拉伯罕举刀准备杀他的儿子被天使拦下的场景。
《与萨齐娅的画像》又名:《画家和他的妻子》布面油画1635年 现藏:德累斯顿画廊
萨齐娅是伦勃朗的妻子,她长得非常韵致,但是她在世的时候却充满了无限的惆怅,因为那时的伦勃朗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上面,她只被伦勃朗当做他绘画的模特,而不是她生活的一部分。35岁时萨齐娅带着“丈夫不爱我”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此时,伦勃朗才发现他的这位妻子是他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非常悲痛。以致后来创作了许多关于莎士基亚的作品,以表达对这位妻子深深的思念。
这件油画作品《与萨齐娅的画像》描绘的便是伦勃朗与萨齐娅相处的快乐时光。作品中,伦勃朗佩着剑,有如一位骑士,并在举杯祝酒,而萨齐娅则坐在她的膝上,回首凝视,明显地表达了一种家庭的和睦与欢乐。图中豪华的筵席、华丽的服装、烟盒、酒杯、带羽饰的帽子都增添了欢愉的气氛,也从侧面反映了伦勃朗此时的春风得意。
伦勃朗 自画像
画家介绍: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van Rijn,1606年-1669年),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代表作有《参孙被弄瞎眼睛》、《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伦勃朗早年从师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
中文名称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国籍
荷兰
出生日期
公元1606年7月15日
职业
画家
代表作品
《木匠家庭》、《夜巡》、《三棵树》、《浪子回头》、《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等
绘画风格
光影、写实
外文名称
van Rijn
出生地
莱顿
逝世日期
公元1669年10月4日
主要成就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擅长
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
性别
男
伦勃朗 自画像 1628年创作成熟:
《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及其妻莎士基亚》、《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
伦勃朗 自画像 1631年
遭遇不幸:
《以马忤斯的晚餐》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
伦勃朗 自画像 1652年
晚年创作:
Ruts(1631年)(1648-1669)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团体肖像。
前一幅具有纪念碑式气魄,可惜现只存一块残片,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后一幅因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性格特征,成为他的不朽之作。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直至逝世前还画出了《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名画。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蚀刻版画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后还陆续有新的发现。
伦勃朗 自画像 1669年
伦勃朗自画像 布面油画 1632
伦勃朗 自画像
《夜巡》伦勃朗
30幅世界名画赏析
(点击以上 观看视频)
今日课程作业:
1.学习今日课程内容。
2.学习完后,自查当天课程推介画家,画作资料,并映射该画家其他著名作品,生平故事,趣闻轶事,时代之文化,艺术特点。
3.结合所学,所查资料,书写个人体会(字数不限)拍照发田老师。
武汉歆懿美术院简介:
武汉歆懿美术院于2016年8月,由高校美术教师、青年艺术家田筱源副教授在武汉当代卡梅尔小镇组建成立。歆懿美术是一所以美术教育为主体、美术创作为依托的微型民间美术院。现有各年龄段、长期在籍学员六十余名,目前开设有幼儿造型启蒙、儿童创意画、大师课、木刻与胶版画、书法、中国画、素描、色彩、油画、水彩画、艺术写生等系列课程。
成立三年以来,先后已成功培养美术爱好者通过学习,获得中学美术教师资格证,并成功转专业考取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美国科尔盖特大学、伦敦艺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本科录取,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专业课高分通过。连续三年武汉市初三应届毕业生美术特长生加分资格合格,学员在《书法报》发表绘画作品,2018年初首届画展时设计并印制了精美的画册及在各类美术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歆懿美术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理为依据,不主张美术考级和各类仅以盈利为目的、无学术性的美术竞赛活动来博取虚名。尤为重视扎实的美术基础教学及美育素养,落实每节课程,尊重学员个体的同时发掘其独特天性的教学理念。
画院现有150平的教学场地及美术专业藏书2万余册,教室内有专业书画展示环境、各类画具、静物教具等教学设备。创建人始终重视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开发不同阶段课程的同时思考教育改革。即将着手筹备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美术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现已开发建设了时长600分钟的网络通识教育《美术鉴赏》课程。另外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坚持小班授课,同时培养教学团队,融入助教协助授课的教学方式。
歆懿美术开办以来重视日常教学的同时,注重创建3大课程品牌意识,以促进和保证高质量的美术教育质量。分别是以“静待花开”为品牌的歆懿美术双年展,促进相互间的作品交流与反思;以“师法自然”为主题的歆懿美术每年暑期建筑风景写生活动,开阔美术视野与建立正确的写生观;以“歆懿讲堂”为主题的不定期美育讲座活动,普及艺术常识,提高审美水平。2018年元月在湖北美院举办的首届画展被武汉电视台及2家媒体关注报道。同年暑假首次举行的写生教学活动拍摄并发布了同名纪录片以记录学员的点滴真实学习、生活状态。另外画院坚持开放的办学思路,积极与美术学界好友互动,后期将不定期邀请名师画家好友,走进歆懿美术课堂,带给学员们更为广博的美术视野,和专业的美术知识。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基础美术人才。
(2019年7月更新)
电话:田老师
孙老师
地址:武汉市江夏区当代卡梅尔小镇1区1栋1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