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腾讯新闻“亲爱的故乡”微纪录片大赛对入围决选的10部短片进行了一次直播评审。6位评委、4位导师与10位创作者共同探讨了他们的作品内核。本文摘取评委、导师们在直播评审时的评点实录,希望对创作者有一些启发和提醒。
评委名单:箭厂总制片人钟伟杰、影视人类学学者朱靖江、新历史合作社总编唐建光、CNEX制作总监张钊维、知名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口述历史学者林卉(本次评审会主持);
导师名单:腾讯新闻制片人龙艾、纪录片导演顾雪、Aha视频主编顾玥、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学硕士李笑岩。
作品一:《我在海岛当邮差》
“
龙艾(腾讯新闻制片人):
之所以推荐这部短片,我觉得它在叙事,以及表达上的幽默感是比较好的。但是看到后面的时候,会觉得片子的解说要承担的,不仅仅是补充信息,还有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些功能,但这样就会造成真实感被掩盖。
张钊维(CNEX制作总监、知名纪录片导演):
这是我们在国内很少见到具备幽默感的一个纪实短视频,就像是一个幽默的小品。
另外它的节奏感也处理得很好,整个叙事也算是流畅的,但比较可惜的是说他的解说词有凌驾人物之上的问题,很多时候人物自己内心的感受是用解说词说出来的,但事实上我宁愿听到人物自己去表述,这个是美中不足之处了。
但是我还是非常开心能够看到在年轻的创作者里面能够有这样子幽默感的作品,我希望未来可以越来越多。
钟伟杰(箭厂总制片人):
我个人是挺欣赏这位导演拍的作品。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跳脱出一般短纪录片的某种比较固化的感觉,用一种很有戏剧张力的方法去讲这个故事。
刚刚钊维老师和龙艾老师说到解说词的问题,其实我不觉得它叫解说词,它其实是一个旁白,旁白承担了他这个故事风格的功能。但是确实也有一个问题,因为旁白都是用同一个方式在讲故事,所以后面会容易产生疲惫感。
怎么样做得更好?我觉得在篇幅上可以从15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节奏会更明快,或者是一些重点有趣的细节,用更紧密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然后再紧扣风格形式,做一个很好的结尾,让人看完觉得有余味。
总的来说,我很欣赏这位导演做的尝试,如果你本身也喜欢幽默,不喜欢用很严肃的方法讲故事,我希望你可以再往这个继续挖掘下去,去做更多不同的题材。
”
作品二:《梦想龙舟》
“
顾雪(纪录片导演):
这是一个非常优秀速写式的、带有人物感的短片。我在朋友圈转发入围片单的时候,曾有点不客气地说,看到的大部分纪录片是一种“舌尖体”和精致的宣传片,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这部片子是少有的、带着真实感的作品,我认为非常难得。
大家在讨论纪录片的时候经常在谈论真实本身,但对于我来说,并非是你给了真实的信息,或者还原了真实的场景就是真实,你需要在片子里贯穿一种真实的感受。就这一点来说,作者在这个片子里做到了。无论是对于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主人公生长环境的描述,都让我能相信这个人在这个空间里会发生这样一件事情。
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
在这次入围的20部片子里面,我认为这部影片可能是最符合影视人类学或人类学研究方向的影片。
片子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于有一个真实的时空,根据这个人物自身的命运或性格,来延续的一个真实故事。片子的现实感很强,不像有些片子只是在口述,或使用了非常单一视角的叙事。
从人物来讲,除了看到一位90多岁的老人特别热爱他的创作,还会看到他与家庭矛盾,也能看到与社会间的关系,因此片子有比较丰满的人物关系体现。
从世界观上来讲,既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线索,即他想去参加龙舟的制作比赛,又有一些意外事件,比如我们看到他因为去喷漆导致住院,这些都能够构成一个纪录片完整的表述结构。
所以从整个片子来看,片子虽然不长,但是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比较有生命力的短篇作品。
”
作品三:《土楼记忆》
“
李笑岩(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学硕士):
首先,这部片子吸引我的是它个人化的视角。除了片头作者用当地方言跟奶奶对话,带入我们进入到片子里,其实中间每个起承转合的小章节也都是用这样方式引人深入。
能看得出来,作者想尽量隐去自己和这个村子、和被采访人之间私人化的关系,但其实奶奶除了在片头的声音里出现之外,后面并没有明确奶奶的身份,这种回避可能没有那么必要,毕竟是你去记录自己的故乡,这方面有所放大呈现反而会更动人。
其次,这个片子很难得的一点是,在这么短的章节里能够做到足够完整,采访做得也很扎实,每个人物的讲述都在不同层面。
比如说第一位出场的受访者,他以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去介绍土楼整个的历史,然后讲到很多解放以前的事情,非常有历史感。后两位他们也都讲的是自己在土楼长大的个人化的记忆,包含着非常多的细节。
又因为我们属于“口述组”,所以还是挺注重大家在片子中对于个人化、细节性信息的挖掘。
在我看完这部片子后,它引发了我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关于土楼的衰落也好,所谓的“空心化”也好,经由这些受访的老人之口,复杂的情绪得以在这个片子里得到传递。
我唯一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在于片子里的旁白,过于书面化给人感觉过于官方,可以继续改进。
吴文光(知名纪录片导演,民间记忆计划发起人):
在“土楼记忆”这个片子里,既然是个人视角的带入,通过奶奶问土楼的方式引出片子,那为什么不延续下去呢?如果所有的口述来自于一个人,继续保持这种个人的倾听,我想它的对人的感染会非常深刻。
在片子开头我们听到了奶奶嫁到了这个地方,从一开始人住满到后来人越来越少,每一个细节都会让我们展开无限的想象。
所以,如果我们聚焦于一名老人记忆中的土楼,而不要片中出现的其他人,那么就可以把土楼的“冰山一角”做足。
而这“冰山一角”恰恰能帮你连通整座冰山,在15分钟的时间里你可以联结起土楼历史中蕴藏的人和事。
实际上,这个片子给我带来了又爱又恨的感觉,爱刚才讲了,恨则是恨作者放弃了个人视角,或者说忽略了个人视角,就像片子的开场白一样,听着就像电视台的播播音员在播送新闻,其实旁白可以更个人化、更富有情感。
”
作品四:《陪娟姐的琐碎时光》
“
龙艾(腾讯新闻制片人):
这个片子比较难得的一点是,回到记录最本真、最起初的东西,也就是从记录生活、记录你身边的人开始,作者能从自己的生活里找到打动自己并且可以表达的东西。
刚刚作者也讲到,他放大了自己作为主观视角的叙述,因为跟妈妈的这层母子关系,所以让很多琐碎的细节变得有意义起来。
我在看片子的时候其实会去想,如果换作一个专业的导演,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记录时,你会发现有很多细节可以去掉。
比如作者陪妈妈在医院门口等检查结果时,作者留了一个很长的镜头,这个镜头其实可以缩减,因为它的叙事很单薄,但就因为作者的主观视角,才让受众观看本身变得有意义、有情感。
当然我也想说,如果片子里能更多地把作者放进去,包括跟妈妈的交流,跟妈妈的关系等等,而不是一个非常客观的记录,这个故事可能会更丰满一些。
唐建光(新历史合作社总编):
我们此前做过一个项目,叫“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记录计划,所以我看到这个片子就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现在片名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陪娟姐”,一个是“琐碎时光”。“陪娟姐”我的理解其实很有意思,创作者离家读大学很长时间了,回到家陪他的妈妈去买菜、上香、跳广场舞,去拔牙,这种“陪”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情感的动词。
第二就是“琐碎时光”,它全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说是拔牙,拔牙能不能够省一点钱,只拔一颗牙?还有跟作者的父亲发生了一些小的矛盾等等,都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遇到的琐碎的事情。
这个片子之所以引起共鸣,就是因为它试图用一种温情和有距离的方式来重新观察和打量他的母亲。是非常能让我们从细节中得到温暖和亲切感的一部片子。
”
作品五:《远方的朋友》
“
顾玥(Aha视频主编):
我讲三点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第一,这个视频开场就有非常独特的腔调,尤其在看了大量参赛视频以后,这种腔调是非常难得的,它没有任何要带你去到哪里的目的,片子把主角放在了最优先的位置。
第二,破题思路很特别,这则视频找到了一个主动去选择故乡的人而非被故乡选择的人,所以主角有其他主人公都没有的主动性在——人可以选择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好像现在很多人说竞争压力多么大,我们多么内卷,但退出机制一直就在这里,这个视频把退出后的生活展现得非常完美。
第三,显而易见作者非常会拍,镜头有非常独特的质感,在很多的场景里都展现出一种能够把你带入进去的参与感。作为观众你好像置身在其中,看着邻桌的这两个人在打打闹闹,但同时他们的场景又跟你现在所处的环境有很大陌生感,这种陌生和亲密的交织也很迷人。
张钊维(CNEX制作总监、知名纪录片导演):
这是一部讲青年民宿的片子,它也是具备了一种文学性,淡淡的散文的感觉,但他的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是创作者对人物的刻画跟捕捉是蛮到位的,这个是很棒的事情。
另外在摄影上面也有一些细腻之处,整个剪辑以及画面的选取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很特殊,但是它的确能够让观看的人可以进入这个人物乃至民宿的环境的氛围当中去。
吴文光(知名纪录片导演,民间记忆计划发起人):
片子里两个年轻人的生活在如今大众的价值标尺下很容易被认为是“loser”,人人都在往高处走、往大城市走时,作者让这个反潮流的人物出场,这是片子里最闪光的东西。
与顾玥不同,我倒认为作者“太会”剪辑了,体现在三个点,第一是音乐,第二是镜头特别碎,第三是作者的采访。我想如果将这三个东西去除掉,可能主人公与他爱人之间更本质的东西会被还原出来,15分钟的片子里镜头太碎,本来两三个长镜头能完成的内容作者却用了很多碎剪。
其实做纪录片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用过多的手段,比如音乐这一方面,在20部片子里,不用音乐的作者太少了,部分人用音乐到了极夸张的地步,我原来在电视台干过,也知道没有音乐片子没法审,但音乐会将作者“吃掉”,丧失个人化的表达。
这个片子还有个问题是采访,对主人公的采访明显是脱节的,一个完整的采访被作者分成若干段放在整个片子中,但我认为一段完整的采访更容易进到观众心里去,所以我想说当我们在做个人化的纪录片时,能不能将常规的手段隐去,去追寻大自然的、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声音,那些可能才是最美妙的东西。
”
作品六:《渔·网》
“
顾玥(Aha视频主编):
之所以会推荐这个片子,是因为它的缺点显而易见,可能你刚点开片子听到一个非常old 的旁白声,就会立刻想关掉。但当你把它坚持看完以后,反而会被随机性和一种莫名其妙的纯真感所打动,在这个片子里,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位置摆得很好,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很标准的媒体纪录片。
片子在内容的表述上很完整,从主人公的上三代讲到他为什么会在这里从事渔民工作,然后到这个时代出现了直播这一新工具,对他的生活条件产生了改变,最后主人还是选择留在这个他热爱的地方。
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教授):
对这个片子先提一个意见,先把所有那些解说词都去掉,片子看起来会好得多。我这两年也一直在做快手的研究,快手作为一个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给了这些相对比较边远的渔民或者农民一个能够改变生活的机会,这个片子实际上给我们打开了这样一个航线。
从缺点上来讲,片子在整个制作方面还是比较粗糙,有点像我那些学生拍的片子,还可以在视觉语言、视听语言、结构和表现方法上有一些提高的可能性。
”
作品七:《水居之民》
“
唐建光(新历史合作社总编):
这个作品的解说太满了,片子从头到尾基本上由旁白带着走,旁白不仅解释了信息、人物、背景,还做了很多的情感抒发。
我们的创作者应该对自己和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一种理性,这种主观的解说词应该尽可能地克制和简洁,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做一些让观众便于理解的串接,仅此而已。
作者先写了一个很美的文本,然后去配合相应的画面,我想这个不太符合视听语言的规律,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其实有很多可以去展开的东西。如果有可能去做改进的话,片子应该去重新调整创作者和拍摄的关系。
”
作品八:《澳门银宫疋头七十载》
“
钟伟杰(箭厂总制片人):
首先,这个题材与这个店我是喜欢的,但如同刚才作者提到的,她本来是一个新闻记者,做摄影跟文字工作比较久,初次尝试视频化就容易犯一个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即这部片子太像一个视觉文字化的东西,视觉语言略微不足。
虽然里面有一些细节比较直接跟真实,比如说有客人上门,或者是店里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等,但其实更应该发挥的点,是这个店面临的时代变迁问题。
所以当这个店要变成历史时,到底有什么让内容会产生一些故事性的感觉,这一点应该要在片子里有所呈现,而不是让人物真的只是口述。
其实我之前也做过有点相似的片子,比如我拍过香港一家很老的店,但最后我是把故事放在一家人的亲情上去着手,讲述一家人为什么要坚持这家店,在坚持的过程里会遇到一些什么困难,然后家人之间怎样去想办法维系这个地方。
所以,当你最终把整个故事放在某种情感落点上时,这个故事会更鲜活一点,而不只能听到他们的叙述。如果只是叙述的话,可能有时候图文比视频更好。
”
作品九:《消失的老街》
“
吴文光(知名纪录片导演,民间记忆计划发起人):
作为口述历史向的纪录片,作者拥有太多想阐述的东西,往往失去了非常个人化的情感,这种感情恰恰是拍片最基本的动机。
作为评委而言,没有个人的口味,没有个人的态度,那坐在这里就是一个摆设,我对影像的理解里,非遗、历史口述、影像人类学都不重要,重要的只能是人、生活、命运和动静。
因此,对所有的纪录片的划分不应该是题材的划分,也不是学术的划分,它是不是纪录片不重要,但重要的是它来自于真实的影像。
所以在这个片子里边,它已经体现出足够的东西了——老街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干掉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说非遗,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在和要被干掉的东西对抗,这就是我们创作的目的之一。作者试图做的不是挽救、复原、哀悼,它是在寻找。这种寻找的动作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极为可嘉。
”
10
作品十:《鸟叔的烦恼》
“
龙艾(腾讯新闻制片人):
之所以会推荐这个片子,最关键的原因是题材好,在城市的边缘有这样一片森林,又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个体。然后,我认为导演在视觉表达上还比较成熟,看得出来不是学生,包括用了好多航拍的东西去刻画这片森林和城市的关系,这在视觉上呈现上是很好的。
当然这个片子可能最大的问题是,在人物的挖掘上不够,片子里只呈现了主人公面临的困难,但是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为什么没有商业效益他还要做这个事情。
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人的动机和逻辑,就会导致鸟叔最后只有观点,但没有细节可以打动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一个这么特殊的人物,那作者应该好好利用人物的细节来把观念表达清楚。
还有一个技术上的问题,片子的说明性字幕太生硬,像说明性的公文一样,作者必须要把这些说明性的字幕转换成一个叙述的方式,才能把这个背景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观众。
钟伟杰(箭厂总制片人):
片子里这个人物是很好的,但大家有时候会错误地把一个故事、一个人物的背景,或者是一件事情的背景当成故事来讲,却没有在这个人物、这个事件里面挖掘真正的故事,所谓的故事可能需要有一些冲突点或者是矛盾点。
比如说这个片子叫《鸟叔的烦恼》,事实上这个片子从头到尾也没有呈现他的烦恼,只能用采访里的几句话去描述他现在的处境,那么到底他的困难、他的处境是什么?
所以我建议一定要搞清楚一件事儿,就是找到人物之后一定要挖掘出他的事件来,那个事件可能是故事的主轴。
如果是我处理的话,可能那些背景只配个字幕就讲完了,主人公的几句话可能就已经交代清楚了,观众要看他到底在故事里面在面对什么、他的烦恼是什么,要有一些的东西。
”
11
“
另外,也补充张钊维老师对20部入围短片的整体感受,以及对创作者的几点提醒——
首先我觉得短视频对于作者的考验,是说你如何在短的篇幅里面能够找到一种腔调。这种腔调我又会用另外一个词来说,它其实是一种文学性。但是文学性并不是解说词,解说词只是整个文学性当中的一部分。
所谓文学性指的是你的这个短视频它看起来是一首诗,还是一篇散文,还是一个极短篇的小说,还是一个传记体的小文章呢?
我在做评审的过程里面就会去注重这个东西,因为这也折射出创作者对于这个题材,或对于这个人物,他把握的程度到什么地步,以及提炼的程度到什么地步。
另外我会重视的是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所谓的伦理关系,而是一个社会关系。我们看到很多影片在里头都刻意隐藏了拍摄者自己的视角,或者是说跟对方产生互动的一种感受,都刻意把它抹去了。
但我认为在短视频里面尤其重要,构成腔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恰恰是拍摄者跟被拍摄者在这个影片里面如何能够有一些互动,但可能不是很明显的互动,甚至可能是透过剪辑的方式,透过你对文学性的界定,来让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产生一种共舞的关系,而不是对被拍摄者单方面的诠释或甚至是强加的一种说法。
另外还有一点,我注意到很多的作品对于配乐的使用。有没有必要性在一开始就用音乐来先声夺人?当创作者对于这一点能够有一些思考,能够有一些反思的时候,这才能够让我刚刚所说的文学性乃至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好的定调。这个是我希望能够提醒各位创作者的。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