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羽
来源 | 品牌传播案例(ID:)
广告大师伯恩巴克曾经说过“广告的本质是艺术”,在营销圈,借助极具艺术感的名画来打造高逼格的广告为品牌赋能也成为品牌的新营销方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借助世界名画进行创意发想,如抖音、小米、雀巢、耐克、华为等品牌,都曾经蹭上《蒙娜丽莎》、《向日葵》、《呐喊》、《带珍珠耳环的少女》等名画,立足于名画作品的创意广告赚足了眼球。
在名画营销成为营销新潮流的当下,美的近日搭载《蒙娜丽莎》大流量艺术IP,围绕美的空调“无风感”的功能卖点,打造了一支鬼畜创意广告,以名画为载体快速提升外界对于品牌以及产品的认知与记忆。
恶搞世界名画
美的幽默解读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说起世界未解之谜,我们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百慕大三角、埃及木乃伊、尼斯湖水怪……除了这些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谜题困扰了无数人。那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著名的一副肖像画,画中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时而严肃、时而哀伤、时而嘲讽,令人捉摸不透。究竟是什么让蒙娜丽莎露出这样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也成了数百年来的未解之谜。
借助蒙娜丽莎这一大流量艺术IP的美的,通过大胆假设给了这个未解之谜一种现代化的答案,就是“风”。
在视频中,美的围绕主角蒙娜丽莎蜜汁微笑出发,通过其在有风状态下的各种窘态以及无风状态下的微笑,带出美的无风感空调,而蒙娜丽莎之所以露出惊艳世人的微笑,正是美的空调创造的“无风感、有凉感”舒适体验,让其免受炎热和冷风直吹的困扰。
除了视频之外,美的还结合视频内容推出一系列精美海报,以不同的世界名画为背景,巧妙构建人物与天气的关系,呈现你从未见过的搞怪型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vs《麦田与收割者》
《蒙娜丽莎》vs《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蒙娜丽莎》vs《秋千》
《蒙娜丽莎》vs《维纳斯的诞生》
《蒙娜丽莎》vs《呐喊》
《蒙娜丽莎》vs《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
借助西方文化元素
美的进军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操作
虽然美的这个假设,完全是站在营销的角度蹭流量,甚至有大程度的恶搞成分,但从创意构思来看,美的这波操作还是可圈可点的。
其一,精准洞察目标消费群体的痛点,带出美的空调产品功能卖点
美的研发无风感空调这类科技产品,其实是基于对消费者面对“传统空调冷风直吹”痛点的精准洞察。
在视频前半部分,美的通过趣味展示蒙娜丽莎在空调风力不受控制问题困扰下的魔性表现,与美的无风感空调形成对比,从而用艺术的角度生动表现了美的空调“无风感、有凉感”的产品卖点,有效解决“传统空调冷风直吹”的痛点。
其二,借助西方文化元素,打开海外市场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外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需要入乡随俗,通过本土化营销来圈粉中国消费者。同样的,中国品牌想要打开海外市场,也需要入乡随俗,用符合外国消费者认知的文化元素去感染目标消费者。
为了提升该款产品在欧洲、中东等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与认知度,美的将本次创意立足于蒙娜丽莎这一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以的方式把蒙娜丽莎玩得有意思,算得上是美的意图打开海外市场,极为精准的入乡随俗、本土化营销操作。
其三,借助大众熟知的名画艺术IP,降低消费者的认知成本
在《超级创意就是超级符号》中,华与华就提到,借助大众熟知且喜欢的超级符号,并将这些符号嫁接到品牌上,就能瞬间唤醒消费者的内心记忆,建立品牌偏好,激发购买决策。
也就是说借助消费者所熟知的人物、故事为品牌传播,其实不失为一种降低成本的营销手段。美的选择了全世界消费者所熟知的蒙娜丽莎,无疑也是希望通过将蒙娜丽莎这一超级符号嫁接到品牌上,让大众在熟悉的名画场景中产生熟悉感,从而降低对广告的抵触心理,提升对品牌的好感度的同时,加强对产品卖点的记忆。
名画营销已成营销新潮流
纵观市场,不难发现,近两年与艺术名画进行合作的品牌逐渐增多,包括华为、抖音、耐克、小米、雀巢等,都拜倒在名画的魅力之下,并玩出了自己的风格。
雀巢
小米
华为
对于世界名画来说,其本身存在着已经被世界公认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不论是《向日葵》还是《蒙娜丽莎》,亦或是《呐喊》,它们都是独一无二其无可比拟的超级IP。
品牌借助于这些世界名画来进行营销,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名画的价值与品牌或产品的价值结合起来,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价值的转移,提升品牌产品的档次,还能优化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
名画营销带来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塑造一个品牌的艺术调性,结合名画场景来植入产品卖点,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名画营销已成为一种营销的新潮流,但如何在家喻户晓的有限名画中搞出名堂,这也是品牌借助名画营销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