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精神展中国之美
书画文章育少年之才
正文
Eat the ng
吃葡萄与甜瓜的少年
巴罗洛梅埃斯特巴穆立罗
现藏慕尼黑古画陈列馆
两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坐在街沿石上分吃着甜瓜和葡萄,左边的破篮子,表明他们是以拾破烂为生的流浪儿,上面堆放着几串绿紫色葡萄,男孩的表情十分诙谐;右边一个已剖开甜瓜,分给伙伴,自己也在品尝,似乎觉得味道很佳,回过头来正与伙伴说着话。而另一个得意地举起一串葡萄往嘴里放。
一只大甜瓜、几串葡萄,对于这两个食不果腹的流浪孩子来说,是一顿最丰富的美餐了。
画作内容
画家注意这两个形象的各个细节,仔细速写下他们的姿态,衣着和其他事物,然后进行构思,遂成这一幅颇具典型意义的社会孤儿的形象写照。
尽管流浪孩儿的形象被画得生动而风趣,但在这两个形象背后隐伏着一种生活的阴影。它给人以社会不公平的内涵。
光线从正斜面射来,穆立罗没有程式化地用更多华丽的色彩,一切以写实为根据,破衣烂衫以及地上的瓜皮等物,展现得生动可信。
这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又使得人物脸部的心理语言揭示得明白易解。从而加强了画面的感伤气氛。
作品赏析
穆立罗的第二类绘画是以下层社会生活为主的题材,尤其是描绘流浪儿的生活,他画得较多,也最富生活气息。
画家所以能对流浪儿童的生活画得如此真切,充满着感情,这是与他自己少年时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关系的。
作者简介
穆立罗是一位极富盛名的画家,早在他还在家乡塞维利亚作画的时候他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之后的十八世纪,尤其是十九世纪,他的名气达到了顶峰。
在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后,他的画作流传到了整个欧洲的四面八方,这些从伊比利亚半岛上得来的珍贵画作被法国人作为战利品据为己有,并散布在了各地。
正如经常发生的类似的情形一样,随着他画作的流传,饱受了大众的欣赏和赞美之后,也开始有越来越多恶批评的矛头对准了他。
现在,经过了这一切的反反复复之后,人们又重新以钦佩的目光来欣赏他的作品,他也得以重返十七世纪西班牙最伟大天才画家之列。
巴罗洛梅·埃斯特巴·穆立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平稳恬静的人,所谓画如其人,这也许正可以解释他的画作中的个人风格。他降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是由一个姐姐抚养成人的。据推测他曾从师于胡安·德尔·卡斯蒂亚,因此他在青年时代的绘画也承袭了老师的风格。
在1645年,他与贝阿特丽兹·卡布莱拉小姐结婚,后者为他生了好几个孩子。他的一生总体来讲比较幸福美满,没有大风大浪,而且一直有很多画作的订单,因此他得以拥有一个比较富足舒适的生活。
1656年,他开始为塞维利亚大教堂工作,1658年来到了马德里,大约在两年以后,他亲眼目睹了皇室藏品,并为其中委拉兹开斯画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娴熟技艺而折服,也正是这些作品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660年,他为塞维利亚美术学院的基金会捐款,并担任了该基金会的主席,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他被授予了埃雷拉的“美男子”之称。
1663年,他的妻子去世了,他之后一直到死都没有再娶。他和几个年龄上小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在这段时光里,他仍然没有停下绘画,他为圣母玛丽亚犹太教堂、方济各会修道院以及救济医院进行装饰工作。
据说,穆立罗是死于一次事故,1682年的一天,当他在卡迪斯的一座方济各会的教堂绘制着巨大的壁画的时候,一不小心从脚凳上摔了下来。这场意外把他引向了死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