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临摹_青卞隐居图留白

如何学习传统人物白描临摹,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个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开始临摹。

看到一件好的范本,拿起毛笔,从哪里入手呢?眼、手、心、笔是如何通力协作游刃有余地展现从自然中提炼出来的美呢?

临摹,顾名思义,对着古人的作品,依照着它的感觉,模仿着古人的笔调把对象画下来。但是临摹的重点,并不只是照着样子画;更重要的一步是要先学会看这件临本。看它的什么呢?我建议看古人用笔,看他通篇画面的气质格局,看他笔尖上呈现的线条感觉,再落实到具体的线性造型方式。但实际上,画面中充满着无法言表的意蕴,也有笔笔见形见心的线条笔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或者说是同一事物不同角度的呈现。

青卞隐居图临摹_青卞隐居图留白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

潘汶汛临王维(传)《伏生授经图》

我们最熟悉的形体大概就是“人”这一生物了,看见别人照见自己,人的样貌姿态神情时时处处出现在生活四周。

东晋顾恺之将嵇康的诗句“手挥五弦,目送归鸿”,改写为“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用作他谈论人物画的创作。他认为作者对于人物神韵的刻画远比如眼所见的外形姿态要深刻得多,也难得多。我们想要准确地刻画弹琴的手势,有具体的参照姿势,相对来说更有实体的依据可参考。而画外之意人的情绪、微妙的气息大多意会,以一种感应的方式无形地传递,这不仅对于作者有艺术上的要求,相应地对于观看者也要求有一定的敏感度。

临摹中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尽量与原作者对话。可以通过临习,逐渐感受到前人在绘画时的快乐,他们是如何观察自然,如何理解与表现对象,如何在描绘对象的过程中呈现自己内在的气质与格局。而以上的一切感应都将以逐渐娴熟的用笔技法,与心、与眼、与手的紧密结合。

青卞隐居图临摹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留白

潘汶汛临《宋人释迦出山图》

中国人的线不同于西方艺术,在中国画中,线条自身的审美意义被放大,与造型相结合,又超越形体本身的意义。笔尖下的提按转折速度、质感、气势也深深地影响着造型的归纳与表达。从唐以前的白画画稿逐渐发展出白描这一艺术形式,正是凸显了用笔线条的特性,并发展出两条不同的线索,这两大类不同的线索也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十八描法。在明代的时候已经具体指出了不同的线条适用于表达不同衣服的质感,不同的人物性格身份,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气质个性,来有效地呈现出画面中所需的对象表达。当然在这样的程式技法学习当中,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投入自己的真性情,掌握蕴含其中的深味,质沿古意,文变今情,沿袭传统,孕育新机。

学习描法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被这个十八描的概念束缚住,古人将这些不同的描法加以分类,约定俗成十八描。其实不同描法之间有很多相似或者趋同的概念,它分为两大类,一条线索是以李公麟为代表的细笔白描;另一条线索是以石恪、梁楷为代表的粗笔线描表现。细笔类似于琴弦、铁线、钉头鼠尾这些。粗笔有枯柴、混描,甚至粗放的接近于泼墨这样笔墨变化比较丰富、笔触比较粗放的描法。而间居其中从细笔到粗笔之间的过渡,比如兰叶描、柳叶描、战笔描、枣核描等,具体的名称大多由古人借用形象比喻而成,但实质上还是线条的行笔速度、手腕动作、提按节奏变化让线条产生自身的特质美感。

白描人物的特别之处,是基于画家对于对象的整体理解,同时结合使用线条的组合、并通过用笔的变化,呈现出每一个画家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不仅是艺术的表达,还有对描绘对象的观察理解,能很好地引领观众去理解对象,同时让观众获得超越现实的美的共鸣。

青卞隐居图临摹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留白

潘汶汛 白描写生肖像

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留白_青卞隐居图临摹

潘汶汛 老人写生线稿

潘汶汛临《道子墨宝》

《道子墨宝》这套作品由50页方形画稿组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诸神朝谒,第二部分是阴曹地府终审判罪犯的景象,即所谓地狱变相图,第三部分为搜山图。画稿虽然托唐代画圣吴道子所作,但从画稿的内容和画中人物的服饰等细节基本判定它是宋人的作品。这套作品原本没有题目,每一幅原作右上角部分都有白粉笔的简化字符编号,表示一至五十,显示出这是民间道教壁画用的稿本。这套画稿使用典型的钉头鼠尾描,尽管不是吴道子的原作,但作品风格却有当年吴派画风的遗韵。虽然吴道子的真迹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的美学理念、用线样式却以不同形式流传拓展。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把他的画风比做吴带当风,不仅是衣带当风起舞,更重要的是画面中,由于用笔的气势起伏变化,在画面中充满了画外气韵生机。

青卞隐居图留白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临摹

青卞隐居图临摹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留白

青卞隐居图临摹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留白

潘汶汛临《道子墨宝》

传说中吴道子使用兰叶描、钉头鼠尾描,他的用笔与线条组合让画面充满生机,以至于他的画班徒弟们在布色的时候都不敢使用太多的颜色,生怕影响阻碍到线条的神韵。由此而出现一种新的样范“吴装”。这种降低布色重要性,而凸显线条自身美感特质的表现手法,被后代画家们不断地发扬,借助画稿的样式,源远流长地传承发展开去。我们在这里也可以慢慢体会,样式发展的程式化经典化,与临习传统自我发挥之间的关联。

青卞隐居图留白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临摹

潘汶汛白描线条示范《道子墨宝》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里面谈到用笔论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故爱宾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

这里所谓的一笔画,其实是指想要画的这个情绪,或者说画的意念,及运笔之气势,紧劲连绵循环如春蚕吐丝。核心是指:运笔内劲的连绵不绝,而不是一笔一笔分开的拼凑。所以在临摹时更要注意笔笔之间的连贯性,这里的连贯性不仅仅是形体整体关系,相对更重要的是笔墨无形背后的意蕴连贯。

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留白_青卞隐居图临摹

潘汶汛临《道子墨宝》局部

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留白_青卞隐居图临摹

潘汶汛临《道子墨宝》局部——手臂

青卞隐居图临摹_青卞隐居图留白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

潘汶汛临《道子墨宝》局部——衣褶皱

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留白_青卞隐居图临摹

潘汶汛临《道子墨宝》局部——衣褶皱

在临摹古代白描作品时,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开始,这个开始貌似从哪里入手如何起形,但其实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用笔的意义。

从用笔造型的理解角度,我希望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大胆地直接对临,相对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可以直接采用摹的形式,复制的底稿放在底下,作为勾线的依据,而临的画则放在眼前时刻观看,反复揣摩。有的人提出先用铅笔对临出底稿,这里需要明确两点,首先,底稿的意义在于帮助勾线的自由与肯定,如果是基于造型能力的训练,那么直接用毛笔对临的效果远远超过用铅笔的起稿。在临摹的过程中,不只是要学习形的位置安排,还要体察线条的节奏使转提按变化下生展出来的气韵,直接用毛笔对临的造型用笔训练是完全不同于硬铅笔的勾画。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基础能力较弱的同学我建议使用摹原作的方法,而不是用铅笔反复调整做出一个铅笔稿子,这是由于一个准确的底稿可以帮助同学们站在原作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觉,作者的处理办法,用笔的舒畅连贯是人物造型的另一种气势;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花了很长时间做了一个并不准确的铅笔底稿,实际上反而影响了用笔的节奏感,从而影响了白描临摹的核心意义。

青卞隐居图留白_青卞隐居图临摹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

潘汶汛白描示范《道子墨宝》——拿枪力士

青卞隐居图临摹_青卞隐居图留白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

潘汶汛示范《道子墨宝》局部——头部及衣褶

青卞隐居图留白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临摹

潘汶汛临《道子墨宝》局部——单人与动物

线条的意义是基于毛笔这一传统工具,而人物画的传统白描这一艺术手法中呈现出漫长历史下的意蕴,通过对于原作的直接用笔对临或摹写,一方面学习用笔,另一方面,学习在用笔之间感应物的造型理念。线条的表现是一种生机的拓展,也是个体气质的外化。钱穆在谈诗时说,好的诗背后要有一个人,这里讲的是背后的深意;在绘画艺术中是画外之意,好的画背后,看见的也是你这个人。心、眼、手,是临摹中反复交融下的成长,也是反复交融下的艺术建设。

艺术家——潘汶汛

青卞隐居图留白_历代名画解析:跟着丘挺临摹青卞隐居图_青卞隐居图临摹

1976年生于杭州,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2010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人物教研室主任,浙江省人物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倩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0年出版40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4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3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