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作爲中國的國粹有着輝煌的成就,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多種門類和流派,形成了氣韻不凡、意境獨具的中國畫“大家族”。而那些曆盡磨難、流傳有序的傳世名畫是人類文明的瑰寶熠熠生輝,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價值。東晉顧恺之的《洛神賦圖》、唐代閻立本的《步辇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韓滉的《五牛圖》、五代顧闳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趙佶的《瑞鶴圖》,這一幅幅精彩紛呈的傳世名畫,如同流動的曆史、無聲的樂章,承載着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描繪着華夏神州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曆史和橫亘萬裏的錦繡山河。
王鵬,筆名王鵬澂,1981年生,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藝術學博士。獲國家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青年骨幹人才稱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美術書法攝影委員會委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理事。工筆畫作品參加“第十一屆、十三屆全國美展”“第三屆、第七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等大型美展30餘次,出版《中國式表達:中國畫圖像系統建構研究》《芳香之旅:王鵬工筆人物畫輯》等專著8部,論文作品發表于各類學術期刊百餘次,入選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庫。
随着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些曾經高鎖于廟堂之上或者藏于深宅的名作已經可以通過開放的美術館、博物館、發達的傳媒渠道飛入尋常百姓視野。王鵬老師在中國畫的教學和傳播中一直秉持一個理念:“每一個人都平等的擁有享受藝術的權利,在當下高速發展的時代,體驗經典藝術給心靈的滋養。”無論你從事什麽職業,所學何種專業,無論你之前與藝術接觸多少,大家欣賞藝術并且獲得享受的權利是平等的。也就是說,藝術面前應該人人平等。藝術就是在有限的物質空間給大家無限的精神享受,我們應該接受時代發展帶給我們的便利。在全民美育觀念深入人心的當下,節目以名畫爲切入口,從而達到親近民族文化經典,體驗中國式的藝術表達的目的。
把一幅幅名畫變成可“說”的,是王鵬老師一直以來的實踐嘗試,也是節目本身的創新。這些名畫非常重要,但在一般的美術鑒賞寫作中往往隻能寫寥寥二三百字,而在節目中每一幅畫都要講足40分鍾,這需要講述者找到新的角度,統籌運用豐富的知識信息,層層深入,既要講“精”、講“透”、講“深”,讓觀衆能夠切實感受到名畫爲什麽精彩,又要用平易的方式輸出讓大衆接受,同時留給觀衆反思和回味。王鵬老師認爲,美術鑒賞不應該是美術史或美術理論的簡化版或“低配版”,而是更加綜合,要有深度,要區别于一般碎片化的介紹。“爲了講好這些畫,我在一些部分融入了探秘辨析的方式,比如《洛神賦圖》可能是顧恺之那個時代畫出來的嗎?《虢國夫人遊春圖》哪個才是虢國夫人?《韓熙載夜宴圖》描繪的故事會是真的嗎?節目的錄制也給了我一次創新的機會,最後在和那爾蘇、孟慶吉老師帶領的節目組團隊曆時一年多的努力下,節目才得以呈現。”
作爲一位美術教師,也作爲一位長期在一線創作的畫家,帶着這雙重身份,王鵬老師誠摯邀請大家一起走進這系列的節目。一方面,節目用大容量的數據圖像呈現傳世名畫的絢麗璀璨;另一方面,用精讀文本、立足當下、多重視角地綜合性分析去揭秘中國畫傳承千年、生生不息的密碼,觸碰古人的心緒體溫,亦去感受那凝結在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筆一墨間的永恒氣韻。道不遠人,名畫亦不遠人。
《中國傳世名畫》15集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