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尺寸:

材质:木板油画

作者介绍:

保罗·乌切洛(1397—1475)意大利画家,出生于佛罗伦萨。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方式调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装饰性的晚期哥特式风格和新的文艺复兴早期风格。由于所绘飞禽精致所以有“色鸟”之称,“乌切洛”即意大利语飞鸟之意,乌切洛以其开创性的艺术透视方法而闻名。他注重研究透视学,往往以数学方式去精确计算人物之间的空间远近关系,为此废寝忘食。

艺术鉴赏:

画面中间是骑着白马的佛罗伦萨军队司令尼克罗,他正在指挥士兵们战斗。他后面是一位年轻的旗手,他骑在马上拿着飘扬的军旗,由于除了尼克罗之外,他是最明显没有甲胄盖住脸的人,因此他显得非常突出。在旗手后面是很多全身装备盔甲的士兵,他们形态各异,有的拿着长枪,有的在吹着长长的号角。士兵上方的画面的交错的长矛构成的缝隙中有色彩华丽的圆形橘子,它们似乎要隐藏于栩栩如生的树叶中。在画面的右半部分,近处是几个正在激烈战斗的骑士,远处上方则可以看见零零落落的正在战斗的士兵。在画的底部,散落着折断的武器,战士的盔甲等,还有躺在地上死去的士兵。

该画作是乌切洛为了纪念佛罗伦萨战胜锡耶纳的1432年之战而创作的。乌切洛非常注意写生,而且对透视学非常的着迷,他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几乎将一生的精力都奉献于当时还未有人深入钻研的透视学。但他一味孤立地研究在二度平面如何表现立体空间与人物的远近关系,观察人与物在与观者的视线呈不同角度时,应呈现何种状态,这便造成了他的局限性,在他的画作上也充分的显示出来。《圣罗马诺之战》是他追求实验所造成的缺陷,是当时探索绘画技法所不可避免的,但他的绘面实验,对于后世画家重视绘画的透视学是有一定意义的,绘画技法的改进正是在他们这些前人的失败基础上达到的。

技法:

该画作的马的画法是在平衡中蕴涵着微妙的起伏,如同浮雕似的占据着视觉愉悦感的中心;人物则处理成高浮雕的状态,明暗转移浑然一体。在服饰的表达中又大量地以线描绘,远看隐藏于体积之中,近看见则勾勒得丝丝入扣;道具、服饰、盔甲、铜扣、花边、马尾、马鞍、花卉、旗帜、纹饰等,似平涂或晕染般的手,表达得细腻平实,色彩跳跃,它们是画面上最为生动跳跃部分,以亮丽的色彩充满动感,也是最能作为装饰性表达的有效细节。

远景的山坡、树木、庄稼、小人、动物,叶子都描绘得一丝不苟。在具体的着色技法上。画面将平涂、丹培拉特有的小笔触,表现体积感的色调推移晕化,线条以及时间而带来的斑驳、脱色、各种肌理的韵味,组成了既单纯又丰富的视觉乐章。所有的形体的边缘轮廓,都是以硬边的形式处理,这种方式既强调了视觉的关系,又十分符合具有历史感的壁画的责任,而这种硬边处理加肌理表现又使装饰语言的单纯与丰富得到了统一。

色彩:

该画作画面的色彩先声夺人,它是深厚而浓郁的、炽烈而瑰丽的。在黑、赫、红、金、象牙色的交织中,在它的所穿插、呼应、均衡美学中,形成色相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暖色调给人以历史感与庄严感。绘制的手法则体现了从二维度空间向三维度空间过渡的典型特征。

构图:

该图中右侧两个骑兵交战时的前后距离,地上散落盔甲和武器的透视位置,左侧集中的大量骑马人物前后关系,倒在地上的战士的透视缩短形象,背景与近景之问的透视距离,甚至连士兵长矛的不同角度都被画家作为透视的研究对象。由于画家过于追求透视法的表现,孤立地研究透视,因而使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面面的真实感都丧失不少,造成画面中人物形象显得刻板、生硬,缺乏立体感。

名家点评:

德国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乌切洛在《圣罗马诺之战》中以透视进行构图,成功地传达了关于当代事件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信息。”

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

装饰名画解析_装饰解析名画图片_装饰画名作


1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