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析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分析其描绘的场所精神、户外活动空间和街市空间布局三方面,验证街市作为历史记忆和未来记忆的载体,是城市的窗口和城市设计的母形。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街市;场所精神;户外活动空间;空间布局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风貌的画作,纵览对其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绘画风格、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研究为主的艺术类,另一类是从建筑细节、建筑功能和街市的空间界面等方面研究为主的建筑和规划类。
街市作为城市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清明上河图》中所显示的景观、职业、文化活动和任务的特有属性是组合、排列和变化的结果,不是完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气的城市[1]。由此,本文摈弃其图名的来历和传闻,从《清明上河图》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试图通过绘画本身所展示的空间布局、街市的场所精神和人们户外行为活动方面的解析,进一步说明街市对城市的重要性。
壹
宋画《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
东京(今开封)崛起于唐末五代,北宋继五代后再定其为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又称“汴京”、“汴梁”,城市总人口约130万~170万[2],财富聚集,周邦彦《汴都赋》中描述:“竭五都之环富,备九州之货贿”[3],说明四方货贿之盛,富贾一方。宋东京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现今文物考古发掘可证,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岳石文化、早晚商文化以及东周早期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在开封境内均有发现,说明宋东京曾是夏、商、夷三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宋东京城南北长,东西短,三套方城:皇城、内城和外城,进出城门皆通过瓮城,瓮城设三层,规模宏大。城外肆在“市”内,与居住区混和分布全城。多条河蜿蜒穿城而过[2]。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宋代城市建设有几个重要特点[2]:
(1)这一时期,古代中国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草市”、“场”等逐渐转化为市镇。
(2)街巷制取代了坊市制。市场的变化从最初无交换市场到农耕时期的日中为市,再到设置固定交换时间和地点,最终发展到唐代城市中设置封闭的坊里制市场。宋代出现的街巷制是由于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商业贸易、手工业的市场不但要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还要满足城乡农副产品的交易。
街巷制的集市中心设置管理机构。据《三辅黄图》记载:“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财货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在城内沿河地带有固定建筑,形成以同一行业集中的商业街。城内不同街道,行业分布不同,相对集中。周邦彦《汴都赋》中描述[2]:“顾中国之闤闠,以赀币为市。”按时间不同划分为不同时间的早市、日市、夜市、季节市等,如宋东京相国寺设有定期集市,集佛事、商贸和游览等活动,每月五次开放,游客、香客人山人海。城外则形成“关厢”,主要作为城乡商品交换的场所,据考证[4],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是汴河东南端出外城门至虹桥─带热闹的景象。
(3)陆上和水上交通共发展。大运河的开凿,促使漕运发展,为隋以后运河沿岸的东京经济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也凸显出东京作为都城的重要战略地位。
贰
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
按画面顺序和内容,《清明上河图》可分为三部分,京城郊农村的田野景色、汴河漕运繁忙的景象和宋东京东水门进出集市的画面[5],正是宋代从乡村田园生活到都市化生活中,生产、生活和商品交换旅游街市的场景。
1.1
图样分段
第一部分,宋东京城郊农村的田野景色。画面中远离都城的地方,也是整幅画面最具田园色彩的部分。图样中可清晰看出:地面高低起伏,道路布局自由,旖旎的农村田园风光,植物形态自由生长,孤植和丛植,依稀可辨一队祭扫归来的人群,乘轿的、骑马的和步行挑担的,奔东京城内方向而去。
第二部分:汴河上漕运繁忙的景象。作为画面的核心要素,围绕汴河,利用舳舻船运,搬运工、纤夫和计量员勤劳的专注于各自工作。
汴河位于大运河南段,是大运河的核心,是北宋的交通要道。据记载[3],此渠在荥阳之北,引黄河水东南行,经河阴荥泽郑州,流入开封南境,后经徐州宿迁等地,汇入淮河。隋时称通济渠,唐时称广济渠,宋时称汴河,经过隋唐两代对河渠的开凿、疏通以及漕运事业的发展,漕运成为宋代运输的主要方式,汴河的地位也凸显重要。熙宁四年,张方平论汴河[3]:“国家漕运,以河渠为主。……汴河斛斗六百万石,专运粳米,兼以小麦。此乃大仓蓄积之实。……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太半待饱于军食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然则汴河乃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
第三部分:宋东京外城门进出街市的画面。此部分图幅最长,以虹桥为界,桥上临时河市开始,有酒楼店铺,鳞次栉比,士农工商,摩肩接踵,在外城门处,还出现税务之衙、官员宅第,集聚的人群也最多,从服饰上可辨,官宦、使臣、庶民和游客游弋于喧闹的街市。第三部分是图样中的重点。
1.2
图样中的要素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区域位于宋东京东南角(图1)。其图样中展示,出外城门,沿汴河顺流而下,两侧热闹街市的场景,人作为主体要素,散布在街市、建筑、船只和其他客体要素中。客体要素的存在,满足人们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
图1
(1)主体要素
宋画《清明上河图》中以人作为主体要素。从服饰上可辨,有官员和官吏,有手工艺人,有僧人和道士等七百余人[5],使臣、商贩、杂艺、游人布列街中,人物刻画丰富。
(2)客体要素
街市:《清明上河图》中街市全长约八百多米[4],由建筑围合成开放性的通道,沿汴河两侧顺水而下,虹桥作为两侧街市的水平联系。在虹桥上,临时的河市与摊贩,随汴河船只的聚集而随之增加。
建筑:采用合院式,工字形平面布局,结构以抬梁式为主。图样最左端药铺‘赵太丞家’西邻的宅子是一合院式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进门西转横向前院,过前院再从中门进入后院,类似北京四合院布局。从外城门向东,由官宅到农舍,建筑等级主次递减,开间和进深也越来越窄,背向聚居,席棚和茅屋随处搭建。
船:汴河上船共二十九艘,类型不同,满足的行业不同。主要分为四类:漕船,担负主要运输任务,圆短体阔,船底平浅,载重量大;客船,船体狭长,多开窗,装饰华丽的窗扇和带卷棚顶的“闺阁”,分单层和多层;客货两用船,船底层装货,上层载客,设施简陋;游船,形态狭长,格子窗挂珠帘,专供游人游览,船的形式和构造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可以看出,船居的江海浮生,游船的悠闲自得[4]。
桥:宋代造桥技术已成熟。连接汴河两岸的虹桥”桥幅宽约10m,距水面高约5m,汴河此处宽约20m,画中桥整体比例均衡,由造型可知,此桥力学构造合理,结构稳定,尺度宜人,造型优美。
宋画《清明上河图》中街市的场所精神
宋画《清明上河图》中街市的场所精神主要体现在商贸繁盛和生产力大发展两个方面。
2.1
商贸繁盛
由城郊沿汴河到东京外城门商业街市的繁荣盛况,可由以下方面说明:
(1)街道和市集形成
整幅图样始于郊区,止于外城门。街市布局自郊区沿汴河形态蜿蜒自然生长,汴河上船只集聚,岸上植物多孤植,两侧辅以单层建筑,临近外城门出现人流集中围绕在两层建筑周边,贸易交换开始,建筑与街道的比例:D/H=1.1~2.44[4],空间尺度感适宜,面向街道开设铺面,商业活动易开展。《马可·波罗游记》中曾这样记载:“通过交换,或者通过征服,取得黄金、珍珠和香料”,充分说明在农耕文明时期,社会的物资交换方式是以物易物。
图样中还可清晰看出多种交易场景和方式,陆上的固定铺面与流动性摊点,水上的船屋交易,充分说明东京作为当时的重要商品交换集散地,商业高度繁荣,市集初步形成。
(2)商业空间不断外延化
从体量高大的酒楼,到路边的饮子(临时摊位)、货棚,形成临时聚集的贸易区,交易空间从室内到室外;临近外城门部分是东京都市生活和生产景象的外延(图2),依然展现出宋东京都市生活中的喧嚣和繁忙,以及商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由此体现出东京作为宋代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还兼具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贡赐交换集散中心功能。
图2
(3)建筑类型丰富
沿汴河区域形成嘈杂热闹的街巷商业区,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从外城门向东,官宅到农舍,等级主次减低,开间和进深也越来越窄,聚居分布;宋代采用合院式、工形平面布局,木构架体系为抬梁式,如“长卷最左端药铺‘赵太丞家’西邻的宅子是一合院式住宅,大门开在左前角即东南角,进门西转为横向前院,过前院再从中门进入方阔的主院,类似北京四合院布局。”[4]
2.2
生产力大发展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画面,展现出北宋社会生产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娱乐方式多重化的景象。
(1)生产方式多元化
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生产方式的多元化体现在产业多,从业人员多。
宋代的经济政策中,鼓励经商。有记载[6],“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酝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北宋政府取消“宵禁”和“里坊制”,可沿街设店,集中管理的市场建制也取消了,商铺遍及全城。
手工业发达。宋神宗时期[5],东京的手工业共六千四百多户。按行业划分,有鱼行、肉行、牛行、马行、米行和布行等约一百六十多个行业,商业繁盛。
运输业合理发展。利用汴河开展漕运,多种类型的船只满足运送游客和运送货物,为物流业、零售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商品交易多元化。成为高额税款的聚集地,当时东京城(开封府城)的商税.137贯[8],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地,高居全国城市商税榜首,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规模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交通便利,商品流通集散地等有利条件,其生产力全面发展。
(2)生活方式多样化
按居所的地点不同,可分为陆上生活和船上生活两类。陆上生活,肆市与居民区混杂,“政教所出,五方杂居”。从市郊到外城门,建筑单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矮到高耸,从简朴到豪华,由间成院落,占地逐渐增加;船上生活,以船为居,漕运发展必不可少的人物是篙师、舵工和纤夫三类居民,船作为他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从日常起居到生儿育女均以船为家,逐水而居。持竿的篙师,奋力摇橹的水手,船体交错重叠,其形式和构造条理清楚。整幅图样生活场景刻画细致,为后人研究宋画中不同生活场景提供有利的佐证。
(3)娱乐方式多重化
《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劳动人民在祭扫回来时,郊游酬酢,插柳扎花,临时河市的聚众,购置所需生活物品的场景,描绘出普通劳动人民忙于季节周期的农事劳动,只能在农事完成后游乐。
室外劳动工具的使用场景,是宋东京城内街景的生动延续,也成为东京都市娱乐活动的延续。
宋画《清明上河图》中街市空间的解析
《清明上河图》写实的表现宋东京城郊街市空间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街市空间的布局。
3.1
户外活动空间分析
扬·盖尔将人类的户外活动分为三种[9],即: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种户外活动的物质空间都不相同。
在《清明上河图》图中(图3),自画面开始处至虹桥,图中街市平面形态自由,商业建筑沿汴河布置,民居建筑散布,三五成群,越靠近虹桥,道路越窄,虹桥作为连接汴河两岸的交通纽带,成为第一个自发性活动的中心,是城外走向城内的集市节点,这一段属自发性活动空间;从虹桥至城门主街道,平面笔直,合院式民居整齐排列,两条次要街道中,一条以寺院为终点的街道属于自发性活动空间,另一条有以满足生活需求的药铺、包子铺和修车铺等店铺,还有衙役们工作休息的生产性场所,以及生产和生活都需要的水域,属于社会性活动空间;从城门开始至画面结束,这段属于社会性活动空间,官员的住宅规整,院落整齐,主街道的平面宽度是整个画面中最宽的,两条笔直小街与主街道十字交叉,药铺引向一侧,属于必要性活动空间。
图3
这三种空间中,自发性活动的空间开敞性强,视线开阔;社会性活动的空间次之;必要性活动的空间,以人体尺度出发,平面围合性强,视线集中,人流最大。
街市作为三种户外空间活动之间的联系而存在,顺应地形引导人们连续的、方向明确的运动。《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街市,对单中心的城镇以及新时期以旅游产业为主要发展战略的城镇,可作为借鉴的母体。
3.2
空间布局
陆上和水上的店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臣、商贩、杂艺、游人多样化人群在街中游步。由城郊沿汴河到市内商业街市的繁荣盛况,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景,依据《解读清明上河图》和《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两书籍,笔者自绘制图4以说明《清明上河图》图样中的产业布局:
(1)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印证
陆上店铺从城门向外逐次减少,固定的、占地面积较大的店面数量越来越少,流动的、占地面积小的店面逐渐增多,说明店铺布局满足经济学理论。
(2)商业集中布置
在社会性活动和必要性活动两部分物质空间中,集中布置了商铺,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3 )开放性的空间布局
沿汴河蜿蜒的街道,两端头作为历史记忆和未来记忆空间的延伸,单层和两层建筑迎合这种开放性,密集排列在街道两侧。《清明上河图》中描绘商业街市的开放性,符合“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图4
叁
思考与借鉴
街市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城市的房间[10]和基本骨架,是城市展示的窗口,尤其在新时期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的城市中,街市成为观察和认识城市的桥梁。
城市的窗口
中国作为最早开始旅行和旅游的国家之一,名胜古迹秀美的景色和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吸引着各时代和世界各国的文人墨客和旅行者。
我国自1995年3月开始,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后至今已有优秀旅游城市339个[11],每个优秀旅游城市至少有一条街市是游客必看和必到之地。从直辖市到地级市,无一例外,上海的南京东路、成都的春熙路、黄山的屯溪老街,不仅成为游客购物地,还作为城市的窗口,展示其风貌和文化。
网络的普及、交通的便捷和智慧旅游为旅游城市的发展提供保证,旅游日志、旅游攻略等网络术语伴随旅游者的见闻和文学作品不断传播,使其他游客更加清楚地了解和认识这些城市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街市上售卖的商品也成为亲近和宣传城市的方式之一。
城市设计的母形
街市是城市设计的母形,以其特有的逻辑对城市产生内聚力。查尔斯·马尔福德·罗宾森(1911)说[12]:“城市里存在的欢乐与痛苦,舒适与艰苦,有效或无用,都将受到从街道地形图中体现出的睿智和轻率左右”,更加说明街市是人类记忆和生活的容器,必须赢得城市的尊重。
宋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街市,展示出街市作为社会交往、市民户外活动的共享空间,人们不同的行为使节点空间分散和连接。在今天数字化时代的城市中,街市所共享的物质空间是我们找寻现代城市和传统文化相互交流中人类气息的交点。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峻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白寿彝.中国交通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
[4]谭刚毅.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陈诏.解读清明上河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陈素平.北宋东京都市旅游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5.
[7]周建明,岳凤珍.试析城市规划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作用[J].国外城市规划,2000(3):7-11.
[8]赵亮.北宋城市的区域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EB/OL].http://
[12][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撒莹(1972-),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