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一生共留下500多幅素描和2000多幅油画。《睡莲》系列作品,从1897到1926年,莫奈总共画过181幅。
莫奈在1883年拖家带口搬去了巴黎北部的农村吉维尼,这小地方当年只有279个居民。他拿22000法郎买了一个大宅子,然后就开始心花怒放地栽花种地。从那以后,这片小天地就几乎成了难以远行的莫奈的全部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最近身体状况还行,也想画画……我甚至想画点大画,我在地下室找到些旧草稿,克列孟梭看到后很是喜欢。总之,但愿,你们很快就能看到它们。”
从那以后,莫奈就“我一天到头和这些画布打交道。画了一张又一张,有些颜色在前几天画的时候消失了,调不出来了,可是画着画着又突然出来了。当我以为我捕捉到一种颜色时,我尽全力把它落实到画布上,可是它来去无踪,刚出现,就消失了,呈现出另一种我等待了好几天,想画在另外一张画上的奇妙颜色。所以我一天到头停不下来!”
经过这种精神状态创作出来的作品,会让我们在看的时候也不知道眼睛应该往哪儿搁。仿佛哪里都值得一看,而我们的眼神又不会永远注目于一点。我们的目光,就像是莫奈自己一样,一会儿看这,一会儿看那,迷醉于变化万千的光与影中。如果我们可以画出一个人看画时目光焦点的变动,那么看睡莲的时候一定是目光到处乱窜的。(如果这个不好理解的话,大家比对一下伦勃朗的作品,看看目光停留在何处?)而当年,他的作品也给观众同样的感受。1918年,René 拜访莫奈的工作室,他回忆道:“我们面对着一个奇怪的艺术奇观:二十多张画一张挨一张地围成一个圆圈,我们则置身其中。所有作品都有差不多一米八宽,一米二高。画面上画的全是水面和睡莲,光和天空。在这水天相接的画面中,我难以分辨该从哪张画开始看,或是到哪里算结束。那感觉像是看到了混沌初分的一刻,是如此神秘、富有诗意、如此美妙得不真实。”
图片来源于:
“如果说梵高是艺术世界孤独、痛苦、绝望的典型,莫奈则正相反,他的世界温暖明亮,洋溢、流动着幸福愉悦的光彩。”
作为印象派开山鼻祖、近代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之一,克劳德·莫奈在全球拥有很多fans。
不少人喜欢莫奈,是因为他画笔下的世界贴近大家的向往,贴近大家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期盼。印象派的系列作品更是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诗意和美到细节的朦胧美。
这位大师一生足迹遍布巴黎、伦敦、威尼斯和挪威等地,遗留500件素描作品,2000多幅油画作品及2700封信件。其中油画作品《日出·印象》是印象派名称的由来,《睡莲》系列是莫奈的艺术巅峰之作,也是印象派的集大成。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连作《睡莲》。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
1880年之后,莫奈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们疏远了,他在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他喜欢把水与空气和某种具有意境的情调结合起来,这样产生了《睡莲》组画。
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展开来,他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是十分有创造性的构思。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
图片来源于:
克劳德·莫奈(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1840年出生在巴黎,1856年与尤金·布丁的接触使莫奈从自然中开始绘画。三年后,他进入查尔斯·格雷尔的工作室,在那里他遇到了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阿尔弗雷德·希斯利和弗里德里克·巴齐尔。
爱德华·马内特( Manet)对他19世纪60年代的人物构图产生了影响,而他后期风景画的非正式风格则起源于作品,如《格雷诺伊尔的沐浴者》( at La ère),创作于1869年,当时莫奈与雷诺阿()在布吉瓦尔()合作。莫奈是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由他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