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

《华山图册》明王履纸本设色纵34.6厘米横5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

王履(1332—?),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孤老,江苏昆山人。《华山图册》是王履采药关陕,游历华山后,经过多年的苦心构思和惨淡经营所创作的。全册共66帧正页,计图40幅,另作记8帧、111首诗加自跋14帧,“游华山图记诗叙”1帧,“重为华山图序”2帧,“画楷叙”1帧。此图册页绘华岳诸峰奇景,真实而又全面地再现了西岳华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观”的自然变化之妙,并塑造出类如险峻、苍茫、空旷、幽深、秀丽、壮伟等各异其趣的意境。笔力刚劲挺拔、浑厚沉着、墨气明润,浓淡虚实相生。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名画山水图_山水名画解析

《华山图册》明王履纸本设色纵34.6厘米横5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

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华山图册》明王履纸本设色纵34.6厘米横5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

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华山图册》明王履纸本设色纵34.6厘米横5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

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秋林草亭图》明 徐贲 轴纸本设色纵99.6厘米横2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徐贲(1335—1393),字幼文,祖籍四川,居江苏常州,后迁苏州城北,号北郭生。擅画山水,取法董源、巨然,笔墨清润。亦精墨竹。此图写江南秋景山水。近景傍水的山下一角,树木葱茏,枝干劲挺,树间露出一草亭,亭内有游人观览山光水色;宽阔平静的湖面,与远山拉开空间距离;远方群山起伏多姿,树木掩映下茅屋数间隐约可见。全画构图平稳,笔墨清润,山石作披麻皴,刚柔相济,树枝树叶钩点结合,追求笔墨的韵味,可明显看出董源、巨然的笔墨意趣。

山水名画解析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名画山水图

《峰下醉吟图》明 徐贲纸本设色纵63.9厘米 横32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此图画群峰突起,清丽多姿,树木葱茏,是一处远离闹市的幽静山水胜景。画上题识表明这是“蜀山徐贲为易道禅师写赠”,并题有七言古诗一首:“莲花峰下简禅师,半醉狂吟索赋诗。榻上诸僧禅定后,水边高阁莫钟时。不堪雨柳萦春梦,且看书灯照夜棋。苦羡云栖松上鹤,吾生漂泊竟何之。”此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互交融。此画笔墨秀润素雅,山石作披麻皴,皴擦并用,树木枝叶钩点结合,亭台、茅舍用线横直、长短富于变化。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

《隐居图》明 王绂绢本墨色纵141.7厘米 横7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文人隐居山林之情景。左部山峰高大险峻,山下树木苍郁葱茏,山脚下是一片宽阔水面,微波荡漾,远方山水平静,秀润幽雅。右上有“吴讷敏德识”诗一首:“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退直归来思故隐,满怀清兴付沧洲。”并记之:“中书王君孟端善竹树山水,人有求者率写一树一竹,以塞其请。一日,退直兴怀故山,乃写《隐居图》,遗其友胡汝器。后一年汝器持示予,因题此,以见孟端山水不易得,而汝器见重于孟端者弗浅也。”

山水名画解析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名画山水图

《北京八景图》明 王绂卷纸本墨笔

《北京八景图》共八幅,各自独立,每幅景名依次为《金台夕照》、《太液清波》、《环岛卷云》、《玉泉垂虹》、《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西山霁雪》。画无名款,满末均钤“中书舍人”、“王氏孟端”二印,疑为后加。图后均有景观说明一则及胡俨等七人的题诗。卷前引首有胡广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撰写的《北京八景图诗序》。这里选两幅:《太液清波》、《居庸叠翠》。近山用短披麻皴,松秀华润,苔点繁密,状似碎石,沉着有力。远山经常一抹,平涂擦染,高旷空灵。凡屋舍、桥亭、人物、烟云、流水、无不精致有神;整个作品风韵别致,有宋元山水画的遗意。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名画山水图_山水名画解析

《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纸本设色纵219厘米 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九龙山人、鳌叟,江苏无锡人。工画山水,多学王蒙,风格郁苍;亦作平远景则近倪云林。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山水名画解析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名画山水图

《湖山书屋图》明 王绂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820.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远山近水,山峦起伏,逶迤不断,渔舟劳作于浩瀚的湖水之上,各类林木装点于峰谷之中,葱郁繁茂,苇塘轻描淡写,甚有生趣有太湖人家宁静闲适之气味。此图以近十尺的长度,生动地表现了湖山清野旷远的景色,意境幽澹,颇具自然之趣。本幅自题:仲镛与仆有夙昔之好,尝命仆人湖山书屋图,久羁尘,未副其意。兹复以此佳纸见遗,乃促成之,因写是图以归焉。吁,佳纸佳画,斯为称矣。顾仆拙笔,安敢与此纸相辉光哉!然仲镛知我者也,必不以是为诮,并书此以记其岁月云。时永乐庚寅仲秋望日,毗陵王孟端识。

名画山水图_山水名画解析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湖山书屋图》明 王绂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820.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山水名画解析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名画山水图

《湖山书屋图》明 王绂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820.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

《湖山书屋图》明 王绂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820.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

《湖山书屋图》明 王绂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820.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潇湘秋意图》(部分)明 陈叔起王绂纸本水墨纵25厘米横441.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叔起,生卒年不详,与王绂同时,福州人,博识善谈,长于绘事,山水清雅。随意所适无不妙绝。《潇湘秋意图》先是陈叔起为贡思慕画,拟将《潇湘八景图》合为一图即《潇湘秋意图》卷,尚未完成即去世。据黄思慕跋云:永乐十年壬辰(1412年)由王绂续成,即由平沙落雁以后皆王绂所画。此图共用四段,其中前三段为陈画,最末一段由王续成。此卷虽为二人合画,古朴幽雅,运思深远如出一人之手,观其画湖面宽阔,山峦起伏,烟波竹树浩渺无涯,其间渔村潇寺,沙渚雁集,一派洞庭秋意如置身潇湘云水间。

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洪崖山房图》明 陈宗渊卷纸本水墨纵27.1厘米横106.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宗渊(1370—?),以字行,号进修,天台(会属浙江省)人。此画是画家应胡俨之请而作。胡俨为明初著名阁臣,每有怀乡归隐之情遂子家乡南昌西山洪崖筑室,铭之“洪崖山房”,以慰归思。据后幅胡俨《洪崖山房记》中所云:“洪崖在西山之西,峰峦秀拔,林壑深邃,岚光染色,岩岫四出,云霞卷舒,幽泉怪石流峙涧谷,丹碧照耀,树林阴森,奇伟爱绝”,是一处绝佳的归隐之地。此图以平远法构图以及富变化的笔墨,描绘了洪崖山房及其周围某物。平远法的构图,“披麻兼“解索皴”法的运用。体现了明初“前吴门”文人画的特征。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

《友松图》明 杜琼纸本设色纵29.1厘米 横92.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杜琼(1396—1474),字用嘉,号鹿冠道人。世称东原先生。吴(今苏州市)人。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兼擅人物。《友松图》画用竹篱所围的几间茅屋,屋内中堂有二人并坐,屋外树木茂密,庭院外几棵苍松掩映,相对处山峦重叠,树木葱茏,流水曲径,一派山涧美景。画面既有清雅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妩媚秀丽的庭园趣味。此画工写兼施,赋色清雅和谐,淡而不薄,轻重适宜,整幅作品用笔秀逸洒脱。

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为德辉作山水图》明杜琼纸本设色纵122.5厘米横3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上方自识:“予尝写此境为有趣,迨陈孟贤、郑德辉二公相访见之,孟贤曰:此幅可,郑公盍求诸。德辉略无健羡之色,孟贤强之,乃启言,予不敢靳也。德辉廉静寡欲,于物无所嗜好,使王维、吴道玄复生,亦无所爱,此其所以能养其德也。夫以心之玩好乃学者之病,观于德辉,则有以警于人人哉。景泰五年甲戌岁上元日杜琼书。”图中描写金秋时节山峦层叠,林木茂密。构图高深幽邃,繁密朴厚。山石用小披麻皴,笔法圆浑,设色以浅绛为主,突出了和煦温暖的秋景山野闲适醇厚之美。

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

《南别墅图卷》明杜琼水墨或水墨淡设色纵33.87厘米横51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册为明初画家杜琼依据陶宗仪自撰《南别墅十景咏》而谱写的十幅插图,每图之上有篆书题名,分别为:竹主居、蕉园、来青轩、开扬搂、拂镜亭、罗姑洞、蓼花庵、鹤台、渔隐等。图卷前有明周鼎篆书“南别墅”。图册所绘别墅主人陶宗仪,人称南先生。杜琼是陶宗仪的从学弟子,对老师的“清风雅致领略最深”。真实形象地写出了九成先生所居、所行、所游的生活情状以及胸中蕴集的情趣和理想。此图笔墨以皴染缜密松秀、墨色滋润蕴藉见长,设色多用赭石、花青和浅青绿等淡彩,使画面显得清新明丽。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

《南别墅图卷》明杜琼水墨或水墨淡设色纵33.87厘米横51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名画山水图_山水名画解析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归去来兮图—临清流而赋诗》明李在纸本水墨纵28厘米横7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李在,字以政,福建莆田人,曾居云南。宣德年间进画院,与戴进、谢环、等同为待诏,善山水人物,山水细润处宗郭熙,豪放处取法马远、夏圭。李在在此画中画陶渊明《归去来兮图》“临清流而赋诗”诗意,为画卷中的第九幅。在此画中,画家在技法上采用梁楷简笔画法,描写诗人席地而坐,古松为屏,溪水三面萦绕,缓缓流去,似闻水流之声。诗人凝视远方,深思冥想,面对残秋的肃杀,展卷命笔,以入情景交融境界。

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

《阔渚晴峰图》明李在绢本水墨纵165.2厘米横9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在与日本画僧雪舟有过交往,雪舟于明成化三年至五年间来到中国,与李在相认,并向其请教画艺,成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画幅水墨淋漓,高山耸立,山石、树木的造型均从李在而来,模仿的痕迹明显,构图亦有北宋遗韵。本幅《阔渚晴峰图》轴,是李在存世的作品之一。这幅画在清《石渠宝笈》一书中将其列为是北宋郭熙的作品,后经鉴定,认为属于错定,而更正为李在的作品。画上李在的原款已被挖去,而有好事者添上了郭熙的伪款。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明马轼纸本水墨纵28厘米横6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轼,字敬瞻,嘉定人,宣德年间与戴进、谢环同擅画名于京师,工诗文善画,山水取法南宋院画,宗法郭熙。此卷为马轼、李在、夏芷三家之作,共为九幅,装成一卷。夏芷,字廷芳,钱塘人。曾师戴进,学画山水,直逼业师。马轼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二幅,取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问征夫以前路”诗意,描绘陶渊明弃官归里,以驴代步,二稚童担书剑随行,歧途中问路,征夫为之指点。马轼能深刻领会原作意境,故能营造出一种深幽清雅的画面意境。

名画山水图_山水名画解析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谭北草堂图》明 谢缙纸本设色纵108.2厘米横50.1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谢缙,或作晋,字孔昭,号兰亭生、深翠道人,又号葵丘道人,中州(今河南)人,生卒年不详。侨寓吴中。画山水师法赵孟頫、王蒙、赵原诸家,属于元人画体系。他的传世作品稀少,此画是谢缙为画家杜琼所作,描绘的是松下茅屋,峰峦耸秀。前景苍松遒劲,槎桠纷披,松下坡石奇逸,与虬曲苍松相和谐,上方山峦层叠,气势雄奇。在表现手法上,皴写结合,色为浅绛。总观整个画面,气势雄奇,湿润华滋,沉郁深秀,气韵苍厚,近乎王蒙与赵原之间,是明朝山水画中一幅难得的佳构。

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

《洞天问道图》明 戴进绢本设色纵210.5厘米 横8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作品描绘了深山大川、弥散的云气、挺直的青松、激荡的水流等山中之景。山坳中的一座小门敞开着,门外似乎别有洞天。一红衣人正埋头向门内走去,似乎是在走向即将开悟的另一天地。此画笔法劲秀,描写精工,皴染淹润,着色清淡,画面境界有一种神秘幽渺之感。整幅作品皴法繁密,有条不紊,理在其中,深远之处用墨稍重,皴擦紧密,传达出了空间深远之感。

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_名画山水图

《溪堂诗思图》明 戴进绢本设色纵194厘米 横10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戴进(1388—1462),钱塘人,浙派的开创者。字文进,又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他的父亲戴景祥就是一位画工。戴进一生经历坎坷,宣德年间他被征召入京,成为宫廷画家。因为画艺在谢环、倪端等名家之上,而遭嫉妒。一日在仁智殿呈画,戴进的《秋江独钓图》被谢环乘机进谗言,指摘他说他画的垂钓者不应着朱色衣服,遂被斥退,困居京城多年。《溪堂诗思图》画面上描绘的是崇山峻岭,虬松遍布,茅堂临溪,后倚飞瀑,中藏寺观,得深山幽居之趣。笔墨苍劲,布置精密,层次清晰,峰峦重叠,颇见生机,有曲尽清幽高远之趣。

名画山水图_解析山水名画图片_山水名画解析


1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